一、 五行学说
古人在宇宙万物的时空节律性、全息性、系统性的基础上,概括出阴阳五行这个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五行学说的具体内容包括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乘侮、无形承治、五行制化等几个方面,来探求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即:火为炎上、木为曲直、金为从革、水为润下、土为稼樯。
宇宙万物无不统一在五行结构的大系统之中。凡具有寒润下行功能者归于水性;凡具有暑热炎上功能归于火性;凡具有生发舒达功能归于木性;凡具有坚燥清肃功能归于金性;凡具有长养万物功能归于土性。
上述五行数与河图数的结合,长夏五行时节独用五之生数;其余春用八、夏用七、秋用九、冬用六。与《内经》所用相吻。
《内经》云: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1、五行相生:相生关系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生我者为母,我生着为子。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肝木济心火、心火湿脾土、脾土充肺金、肺金助肾水、肾水养肝木。
五行相生不及:水多金沉、木多水缩、火多木焚、土多火晦、金多土弱。
五行相生有过:土多金埋、火多土焦、木多火炽、水多木漂、金多水浊。
2、五行相克:相克关系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有制约的作用。我克着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肝木泄脾土、脾土止肾水、肾水消心火、心火制肺金、肺金制肝木。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决。
生克循环,运行不息。
3、五行相乘:相乘关系指乘虚侵袭。乘为胜为欺凌。金衰遇火,必见销熔;火弱逢水,必为熄灭;水弱逢土,必为淤塞;土弱逢木,必遭倾陷;木弱逢金,必为砍断。
例如:木气虚衰,金气亢胜,势必导致肺金乘肝木,肝木受损失常,脾土反侮肝木,木之子心火再伤肺金。
4、五行相侮:侮即凌侮,侮为持强凌弱。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炎水灼;火能克金,金多火灭。
例如:肝木反克肺金、肺金反克心火、心火反克肾水、肾水反克脾土、脾土反克肝木。
5、五行拒纳:肝木不纳肾水、肾水不纳肺金、肺金不纳脾土、脾土不纳心火、心火不纳肝木。
6、五行承治:就是相互烘托,承受中和之意。抑强凌弱,损多溢寡;泄有余,补不足;制太过,化不及。如:
金旺得火,方成器皿;火旺得水,方成既济;水旺得土,方成池沼;土旺得木,方成疏通;木旺得金,方成栋梁。强金得水,方挫其锋;强水得木,方泄其势;强木得火,方化其顽;强火得土,方止其焰;强土得金,方制其壅。
母之败也,子必救之。
如:水之太过,火受伤矣,火之子土,出而制之;火之太过,金受伤矣,金之子水,出而制之;金之太过,木受伤矣,木之子火,出而制之;木之太过,土受伤矣,土之子金,出而制之;土之太过,水受伤矣,水之子木,出而制之。不可不生,不可不制。
五行制化:通过制、泄、补、益达到自稳机制。生克制化的结果,处于平衡。
心者属火,通于夏气;肺者属金,通于秋气;肾者属水,通于冬气;肝者属木,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通于土气。
五行学说是古代的哲学思想。五行概括为:木、火、土、金、水。在中医学上为:肝、心、脾、肺、肾。
寒润下行为水;阳热上炎为火;伸展易动为木;清肃收敛为金;孕养变化为土。
相生传变:“母病及子”、子病犯母“。
相克传变:“肝木乘脾土”、“木火刑金”。治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其方法主要是:“滋水涵木法、培土佐金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抑强扶弱法”。
《周易》讲:
木旺 火相 土死 金囚 水休。 火旺 土相 金死 水囚 木休。
土旺 金相 水死 木囚 火休。 金旺 水相 木死 火囚 土休。
水旺 木相 火死 土囚 金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