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念处
(一)内观禅修法
观身体的状态
修身念处的目标我们可分为三种:第一是身体的﹁状态﹂,第二是身体的﹁举 动﹂,第三是身体的﹁四大元素﹂。
现在先来介绍观身体的状态:观身体的状态是观身体的每个姿势,观身体的状态是 比观身体的举动粗,但也离不开行、住、坐、卧,因为每个行、住、坐、卧都有他的状 态。但只要观察粗的状态就好了,不要观察到行住坐卧的举动过程。从观察身体的状态 训练到观察身体的举动。身体的状态有直立的姿势,也有盘坐的姿势,不管是什么姿 势,只要清楚的观察到他的姿势就可以了,训练到达觉察力加强,就可观察到身体的举 动。状态与举动之差别只是粗细之分。
观身体的举动
现在我们来介绍身体举动动态的观察。我们每天的生活,有动态的生活,也有静态 的生活,不能说都偏向静态,也不能全偏向动态,当然一日的生活中有动、也有静,动 静都有最好。修身念住动静都可修,动静都可以训练,对我们修行人有相当的好处。如 果你只有在静的时候才可修,动中就不能修的话,那你的成就、成功将有限,怎么说 呢?
假使你只有在静态中修持,动态无法修的话,修行会中断,就不能像古代人﹁钻木 取火﹂的精神一样。在钻木取火的时候,只要未钻到起火之前,中间若有间断随即冷 却,这样你就不能取到火苗了,是不是这样。所以,修持也如同我们钻木取火意思一 样,动、静中都一定要专注努力。只靠静不够,只靠动也不够,最好动静都运用,那是 最好。修四念处的身念处,好处就是动静都可精进,能够在不间断当中,继续努力精 进,很快的就能得到受益。
现在来介绍动态的方面,动态方面就是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举止行动。举手 、走路等,每一个根尘触受都要清楚明白,也就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当下都要了 解,甚至连穿衣、吃饭、刷牙、洗澡、进入厕所大小便、洗衣服,做任何工作、煮饭、 炒菜、写字、讲话、看书、读经等,都可以修动态的身念处,在身体触受当中要觉念得 清清楚楚。
从一早起床,眼睛张开开始,注意:眼睛张开了,头脑在想什么?要溜下床,折棉 被、刷牙,甚至刷牙刷的清清楚楚,不要撞到你的牙床,从你的身体举动、觉察、修 行,这样可使自己明白、了解身体举动的实相。
将觉念念住在每一个一举一动的生活行动中的姿势,从早上至晚上慢慢的培训,起 先培训会觉得很难培训,没有关系,只要你从现在开始,一日了解一件事情、二件事情 、五件、十件、一百件,这样你就是在进步。不要认为,唉呀!很困难。很困难若是没 有用功,永远还是很困难,只要有心,困难是可以突破的。
在经典上有记载佛陀这样的说:﹁比丘们啊!在日常的生活中,一个比丘的精进, 必须要念念分明和注意,以身体来做观察,则能在生活当中,随处去除贪欲和悲痛。﹂
他又继续开示说:﹁比丘们啊!在进退之际,应该要了了分明所做何事︵不管进或 是退,应了了分明,自己在做什么事情。︶当眼睛在看时,也应了了分明所做事;在屈 伸举手时,亦应了了分明清楚在做什么事情;在穿衣持钵之际,同样,应了了分明所做 之事;无论何时,做什么事,都要清清楚楚。包括;大小便之际,也应了了分明所做何 事。在停住、走路、休息或睡眠、醒过来,讲话或静默之际,也都应了了分明所做何 事。﹂以上,佛陀所开示的﹁四念处经﹂经文,就是属于修身念住的记载。我们大家只 要不断地记忆,落实经验,明觉及精进地修持佛陀所说的身念住,这样就会去除对身体 的欲望和对身体的执着︵以为这身体是我,或我的的执着︶,也只有这样,才能克服, 那种导致痛苦、悲伤的贪欲和妄念。
佛陀又说:﹁比丘们啊!在你日常的生活当中,要以身体的举止来观察,心要明 觉,念念分明,才能随处地去除贪欲和悲痛。﹂也就是佛陀要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不用 向外去观察,只要对着自己的身体进行观察即可。因为,我们这个身体本来就是一个大 宇宙,我们可从我们这个身体当中,及大小的举动里,观察到并体会出身体是无常、苦 、无我的。
佛陀又再开示说:﹁比丘们啊!比丘在走路时,对走路的动作,心中须了了分明; 在站立时,对站立的动作,心中须了了分明;在坐下时,对他坐下的动作,心中须了了 分明;在卧︵睡︶时,对卧︵睡︶的动作,心中须了了分明。无论他的身体处于任何情 况,他都必须要在很清楚的情形当中。﹂
佛陀教我们于行、住、坐、卧中,都要对身体的举动,了了分明,希望各位都能够 依教奉行。
有专注就不会胡思乱想,包括还能够开智慧,怎样说开智慧呢?你在这举动的当 中,你会发现到,举动的原理,就是出自于你的念头;简单的说是出自于我们的心念, 身体本来是不会动的,所有举动的实相,是由我们的欲念来促成的。我们身体只是地、 水、火、风四大和合物而已,一切行为都是出自于我们的欲念,有心的欲念才有身体的 举动。假使没有我们的欲念,没有这个心念,身体就不会有举动。如现在我的手举动起 来,这是心念要举动,手才会举动,放下也是心念要放下,才会放。但,这些都离不开 ﹁风界﹂。如果用车来做比喻,心如司机,动作力量就像车的引擎,而车身如身体。虽 然有车但是无司机这车也不能行驶,是不是这样。如果开车的司机没有开车的经验,又 无专注;东张西望的到处乱看,这样就容易发生危险引起车祸。
我们的生活也是和开车一样,如果在生活当中,没有保持正念,身体就会随着不正 念而造作,造成错误,产生烦恼与业力。如果这位司机经验丰富,很小心专注开车,就 能够运用这辆车来工作,不但没有危险,甚至可以自利和利人。同样地,如果能正念的 守护我们这个心念,使我们心念的行为正确,保持在正见与正念中,训练我们高度的觉 察力、觉察性,发现缘起性空的真理,时时知道无常、无我,如实的生活在当下,就会 袪除不正见。也就是说我们有办法觉察自己心念的起落;做错、念头恶的也知道并能即 时制止,这部车就不会发生车祸,身体就不会做坏事。
假使我们没透过内观训练,这身体就只有被欲望、业力拖去作奴隶,随顺业力牵 缠,永远在痛苦中轮回,假使我们有内观的力量,妄念生起,马上知道,要做任何事, 都会清清楚楚,这样我们就不会出问题。
观四大
身念住内观修法,除了观照身体的状态及出入息外,也可观照身体的四大。佛陀教 导我们修持观照四大,观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的!观照四大,体证身体是因缘和合而有 的,这样才不会落入我的邪见当中,否则要去掉无我的邪见是很难的。
佛陀对比丘们说:﹁比丘们啊!应如是的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 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者自身与他身兼顾也都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 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观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的专心系念,而 认清身体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知道这真理,并如实观察这身体 是由四大--地、水、火、风假合的东西,如实知道它、清楚它,知道这原理是这样。︶ 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着︵我见慢慢消除了,就比较不会执着、沾黏︶。﹂
四大是指地界、水界、风界和火界,这名相大家应该都知道。这四大也有它各自的 特性,也就是水有水的因缘,风有风界的因缘,火有火界的因缘,地界有地界的因缘, 各自有各自的因缘,各自有各自的特性。地界是坚硬性的,若以身体来说,指骨、皮、 肉等。水界是属渗透或吸收性的,血液、血液循环属之。风界是属流动性的,呼吸、气 息属之。火界即是我们身体的温度。地、水、风、火四元素,欠一样身体都不能生存。 四大若无调合,就会生病,所以俗称四大不调从这里来。且每一项都不能太高,火若太 大,火气就大……等等,因此都要调合,若无调合,身体健康就会出问题。地界不能独 自生存,它必须要依水界来结合成为固体。而身体要依于火界来温暖,才能保持,人死 后,无体温,身体便硬绷绷的,所以没有﹁火﹂这元素来温暖,这肉体就会死,就不能 保存,会烂掉的,所以有温暖才能防止腐坏。风大身体的挺直,腹部的上下起伏等,都 是属于﹁风﹂元素的功能。身体的举动虽然是心理活动推动的,但心理活动必须要有 ﹁风﹂的元素来配合,维持肉体的活动,除肌肉、筋、血等其外,必须要有﹁风﹂的元 素来配合推动,比如:一个球必须要依靠空气才能作用。﹁风﹂在肉体内不断的活动, 没有﹁风﹂,肉体就无法维持活动。所以观察﹁风﹂大是修行不可缺的重点。有关论典 有说:在这四大元素中,首先应觉察﹁风﹂的变动。
我是希望诸位能从身念处下手,从修身念处的当中,可以得到初禅,甚至也可以得 到解脱。因为修行解脱,不一定要有很深的禅定,太过深的禅定往往无法起观照力,我 们只要有入初禅定前的近行定,那我们就有观照力了。所以我们不要修得太过复杂,若 修太过复杂,在训练觉察力的当中,就比较不会专一,散乱心对觉察念住就比较不容易 得力。
如果以复杂的方式来观照的话,比如:以感受、心识或法来观照﹁身体﹂,或是说 以身体、心识或法来观照﹁感受﹂,以身体、感受或法来观照﹁心识﹂,或是以身体、 感受或心识来观照﹁法﹂等,就是说掺的很复杂,像大锅菜一般,此种的观照念住是比 较困难,较无法专一来集中,所以很困难下手,而且因为太过复杂,用力过多的缘故, 心很容易产生压力不安,以及无法去除我见。就像读书的学生,要考试时,哇!他就产 生压力,压力来的时候就会紧张,而影响到身心不安,无法专心。所以复的杂修行对我 们有害处的原因就在这个地方,尤其是初学内观四念处的人,他是不适合混乱复杂修 练,最好是愈简单愈好。
(二)安那般那禅修法
第一段第一阶 观察长呼吸
现在先来介绍观﹁出入息﹂的方法,配合着我本人的经验,拿来跟各位研究,若是 无法研究得很如法时,我希望各位指导我。若以世俗话比喻来说,此种训练呼吸的禅修 法,简单说是﹁手路菜﹂,什么叫做手路菜?就是有真功夫的,不是空背名相的。有否 修到或有经验到,看了就知道,听了就知道,这不是空讲理论的,这要透过真正用功 过,所以也叫做﹁功夫菜﹂。虽然不敢说我很行,但是至少在这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 也有二十年,虽然不是经验得很好,但也还有些皮毛,可提供给各位作参考研究。由于 这十六阶段都有经典记载,所以依止经典,再依我本人的经验,配合起来,修习看看, 说不定对你们会有帮助的。
十六阶的修法内容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先来作简略介绍,第一段。它分为四个阶 ︵像我们的楼梯,一层有几阶之意︶,内容是在教导修学身念处内观呼吸使心达到禅 定。这是第一段最初四阶的概况内容。第二段也分四阶,此阶段则是要观察由禅定,而 产生的﹁喜及乐﹂的感受。从感受中知道,这些感受都是属于一种思想概念。事实上我 们的心情不能平静,动荡不安,都由感受产生出来的。从此而明白是什么在支配这心 念。第三段也分为四个阶,这四阶乃属于观察心识的变化,我们可试着转变心念达到种 种所需的意境。不要让自己当心念的奴隶,被心境拖得团团转,也就是自己也可以训练 自己随心所欲的意思。第四段,就是观察无常,是属于慧,而不只是定而已。已不是前 面,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只有注意专注的定而已,而是要用智慧观察无常,直至 对欲望心生起厌离念。当我们的欲望生起时,马上发现到,自然就会对这欲望生起厌离 心,这样就会慢慢舍去贪欲,得到解脱。
上文已将十六阶作简略介绍。现在和各位来详细研究第一段的观身念处。
第一段分做四阶:第一阶段是专注在长呼吸之上,认识长呼吸。第二阶段是专注在 短呼吸之上,认识短呼吸。第三阶段是专注呼吸的每一个层次面,如认识呼吸支配身体 等︵气息支配着我们的身体︶。第四阶段是专注在呼吸之上,结果将使得呼吸越来越细 、越来越平静,最后达到﹁初禅定﹂。修行观身念处︵住︶是以专注呼吸,做为我们修 行的目标。
呼吸,如果依佛陀当时的梵语应该是说﹁安那般那﹂,佛陀当时在修行时,也是从 呼吸下手,教导弟子修习呼吸法;猗息。依我本人的经验,除非你的修行只是想要平静 心灵而已,没有想要净化心灵修解脱法,断除烦恼的大苦集;若是要净化心灵,依靠呼 吸来修行最可靠,最安全,也最能体会无常、苦、缘起性空、无我。
﹁安那般那﹂的修持法,全程完全在呼吸上用功夫,专注呼吸,观照呼吸,从起点 到终点完全不必再做任何其它变更,如此的方便,这么的究竟圆满,大家都将它遗弃, 实在可惜。依我的经验,它是一种最方便,也是最安全的修法,它的好处是直接不必要 依靠外物。比一般的修行容易、简单,且又没害处,也不会有入魔的现象,假使说专注 呼吸会入魔的话,那么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呼吸,那大家岂不是都入魔了,是不是呢?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说明,长出息和长入息,也就是说,长的吐气、长的吸气。
学习观察长呼吸的每一个出及入的一切情形:专注它、了解它。比如说什么是长呼 吸,长呼吸的情形是如何?力量是怎样?过程是怎样?呼吸时有什么感觉?长呼吸时, 对你的身体有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一切长呼吸与你身体的种种关系等。出息长时,你要 了了分明,知道说:﹁出息长﹂;入息长时,也要了了分明,﹁已经入息长了﹂。为了 了解长出、入息,修内观身观念住,必须在呼吸时,尽量的拉长,而且要清楚且专注的 观察到呼吸的长,但是所谓的尽量,是不能过长的,最好是在中道。这样才能知道自己 最长的呼吸是什么样?在练习时可以注意呼吸长、呼吸短和平常自然呼吸三种呼吸之间 的差别。也可以自己区分交换作、试验看看、专注看看。这样的训练培养专注呼吸的长 、专注呼吸的短,专注长的呼出,专注长的吸入,慢慢你的专注力就会愈来愈强了。
假使你没有昏沉、没有掉举,只有专注系念,当下就没有一点烦恼可生起。因为精 神集中在那里之故,就没机会让你的妄念生起呀!要让自己没机会妄念生起,要付出相 当的毅力与代价。在修长呼吸时,必须要身体放松,心要柔,身体坐姿要坐正,脊椎要 挺直,把身体的姿势调整妥后再观照长呼吸,吸进来时,腹部就胀起来;吐气时,腹部 则缩下去。
有的人会问说:嗯!为什么我吸气时腹部是缩下去,呼气时腹部胀起来,是有人这 样,不错,这种情形称为逆呼吸。若是顺呼吸吸气进来,肚子就胀起来,气呼出去时, 腹部缩下去。如果不是顺呼吸也没关系,只要你注意到呼吸的情形,及腹部的胀缩,清 清楚楚,这样就可以了。
长呼吸是吸气及吐气的时间都长,短呼吸是吸气及呼气的时间都短,在此处以我本 人的经验,再补充一个重点,即:千万不能吸气短、呼气长,这样你的体力、气力会愈 来愈衰颓,当然其中有个人体质因素存在,感觉则不尽雷同,但是依我本人的经验,则 有这一种现象。但,呼吸与我们的身体,有相当直接的关系则是事实。
除了对长短呼吸要专注之外,也要观察呼吸的﹁粗﹂和呼吸的﹁细﹂,是﹁重﹂还 是﹁轻﹂,都要一一观察清楚、明明了了。假使我们在教四念处禅修时,于静中修观察 呼吸时,行者有否在修行内观,就从他的呼吸情形,一看就知道。有的人他呼吸声很大 、很粗,这就表示他平常对呼吸完全没有调整,没有透过训练。
如果无法专注呼吸的呼气和吸气,也可以只专注你腹部胀缩的﹁起﹂、﹁落﹂。因 为腹部胀缩是很明显的,粗相又好发现,所以比较好专注。观察这种方法是将专注力集 中在腹部上,只专注吸气时胀起来,呼气时缩下去,﹁上﹂﹁下﹂、﹁上﹂﹁下﹂、腹 部的﹁胀缩﹂、﹁胀缩﹂,这样就可以,愈单纯愈好。注意腹部的胀缩也可以帮忙我们 的循环改善。如果,在初学时,无法清楚专注腹部胀缩,起伏动作时,也有一个办法, 什么办法呢?就是可以将一只或二只手按放在腹部,用这样知道腹部的上下起伏,这样 比较好观察。当然,这是要有耐性训练,若无耐性训练,没有意志力,及没有长远心, 都是无法练习成功的。
有关初学者,最好能够将我们的呼吸,用顺其自然的方法,比较没有其它的副反 应。自然的呼吸就是按照平常的呼吸,不要作意加长或是减慢,如果改变自然的呼吸, 没多久就会感觉到很疲劳,那是因为太勉强了。
初修习﹁安那般那﹂时,心会起其它的杂念,这是因为专注力稍微失去或停顿,或 是你的精神没有集中,变成了无记,专注力松散了所致,所以我们一定要控制好游移的 心性,让它专注在这个地方。其实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是不管有多困难,都要致 力的去达到。
当散乱心生起时,我们不能置之度外不理睬它,应该要立刻觉察到,觉察到时,不 能起烦恼,也不要去了解这妄念的内容是什么?更不必去加以推理判断,都不用。妄念 生起,看住它就好,只要你觉察到心正散乱,并提醒心念,﹁散乱、散乱、散乱﹂就这 样提醒自己就可以。我们就又回归到注意呼吸上,或回复注意腹部的胀缩,妄念若又 来,再注意妄念,就这样慢慢训练。
在练习的当中,如果有听到外来的声音很强烈时,那声音强烈到比你专注的目标还 要大时,只要提醒自己﹁听到、听到﹂就好,不要去追究声音从何处来,这声音是如 何,都不用,只要提醒自己﹁听到、听到﹂,就可以了,然后再回到专注我们的呼吸 上。
第一段第二阶 观察短呼吸
第一段第二阶,是要介绍观察短呼吸,短呼吸与长呼吸的训练方法相同。
出息短时,他了了分明,﹁我出息短。﹂入息短时,他了了分明,﹁我入息短。﹂ 这个阶段的训练方法与第一个阶段是相同的。他的差别只是在短呼吸,而不是长呼吸。 也就是说:修短呼吸时,故意作短呼吸来训练自己,一直到他知道短呼吸的过程,如实 的体验了解后就应该停止训练短呼吸了,如果需要时,也可以继续训练短呼吸。那么什 么叫做短呼吸呢?其实短和长的呼吸差别,完全是依个人的身体情况而定,也就是说呼 吸比正常的人短,就叫短呼吸。如果发现自己的呼吸比常人短,那只要你能专心训练, 长和短互用呼吸也会越来越细长的。
第一段第三阶观呼吸和身体的关系
第三阶段重点就是观察长呼吸及短呼吸,这二种呼吸对我们身体直接的关系和影 响。譬如说:我们在紧张发脾气,或是说在跑步,做激烈运动时,情绪或内心不安烦恼 时,呼吸都会受上列因素的影响而变动。如果我们呼吸温柔细又长,我们身体也会随着 呼吸而柔和、松驰,心也跟着定且安。呼吸和我们身体的相互关系,由此可见。
修到第三阶段的人,应该知道,呼吸一直支配着我们身体,和它的重要性,呼吸和 我们情绪的关系,身体和呼吸的秘密都要了解。我们将呼吸称为﹁身﹂,而整个身体, 称为身体,是因为呼吸是身体的一部份之故。 ﹁身体﹂和﹁身﹂两者互缘密切,是 不可分的。这二种身的相互关系,在佛典中,称呼﹁知道一切身﹂。在这两种身当中, 要一直修持到明白开悟,这两种身体实是﹁同一体﹂的真理。也就是身体和身的呼吸两 种密切的关系,两种互相影响的
关系,呼吸如果柔,我们身体会跟着柔;呼吸粗,我们身体就会跟着粗,所以不论长呼 吸或短呼吸,都支配着我们身体的。
佛陀说:﹁我呼出息,体验这个身。﹂他如此的训练自己,又说:﹁我吸入息,体 验到这个身。﹂他如此地训练自己。专注体验呼吸,如此地训练自己时,当下就没有欲 望的生起。此时戒、定、慧已同时修,怎么说呢?因为专注呼吸训练时,心就不散乱, 当下你就具足定,心不散乱故,专注在正念中,不可能去做坏事,所以称做具足众戒。 因专注呼吸时是正念,那时就没有其它的邪念,心念清净就是净戒,心若清净身体就 净,我们身、口、意三项重点在心,心支配我们口和身,这些我们应该要知道。如果在 专注训练呼吸时,还有不净的心念,还让其它邪念跑出来。那就是代表你对呼吸不专注 了,才有机会让妄念或邪念浮出来。
所以说,真有专注于呼吸当下,其实就是在修戒、定、慧。因为在专注训练自己 时,就不会违犯道德戒条啊!只要在正见的当下,就是在持戒,持戒并不是说按照一条 戒、一条戒来持,我们修四念处就有附带戒、定、慧同时修了。
当我们专注修到心一境性,精神集中在一地方时︵佛教的定重视专注,并不是枯木 ︶,就能很清楚的观察呼吸的起因和结果,这时你可以说是获得了粗的智慧了︵智慧分 粗和细,强和弱︶,这些都是能在专注呼吸中获得。如此的训练自己观察呼吸,就是修 三无漏学。达到这境界,你就能了解,戒、定、慧是能在专注的正念、正知当下修;不 过,这里还有一点要注意的事,还得看你的专注力是否强,觉察力是否强,因为定和慧 的强弱也受觉察力的影响。
修行愈简单,愈容易下手、专一,并不是把头脑装得很多,变得很复杂,好像要考 大学似的,这些和修行是二回事。专注一项,一门深入,以四念处为唯一的,解脱道 路。这地方如果体会、亲证出来,智慧开发了,自会通达一切法。不要认为,修愈复杂 的法,层次会愈高。噢!我理论很高哦!理论不能解脱,佛教有理论,但只有实践,才 能解脱。
第一段第四阶 知觉随呼吸气息走及守观
修习第一段第四阶的禅定,佛陀这样说:﹁我呼出息,宁静此︵气息︶身之动作。 ﹂他如此训练自己。每一阶段都如此训练自己,如此的从我们的身心来体悟、体证法。 如实的对我们的身体观察,以自身体来体证︵一般的向外观察假想和幻想,只能使你, 暂时安住心灵,但要自体证是不可能。︶。
又说:﹁我吸入息,宁静此︵气息︶身之动作。﹂他如此训练自己。这第四阶修行 的方法,是因为有前三段训练为基础,前阶段注意呼吸长,注意呼吸短,注意呼吸进来 遍满身心,身心和呼吸的直接关系,都已经训练好了,到第四阶,是要用作意善巧的技 术。第四阶比较难修,假使你没有第一阶、第二阶、第三阶的基础,第四阶就难以成 就。第四阶还有分成最细的阶段。这些我预备在后文感受、想、念的部份再作介绍,因 为想、受、念都很微细,是属于心念的问题,假如你对身的粗相的觉察训练不够,真讲 到那个地方,就像俗语说的﹁鸭仔听雷﹂、﹁对牛弹琴﹂,你会不知所云?
第四阶的修行,是稍微有功夫性和艺术性的。当我们有前面的一、二、三阶,做基 础时,到了第四阶,就运用善巧的技术,将呼吸慢慢平息下来。这种善巧的技术就是在 开始运行长呼吸时,对呼吸的过程很清楚并随着呼吸走,也就是说,知觉随着呼吸的风 出入,气吸进来、呼出去。把吸气及呼气作为我们的专注目标。
也可以将呼吸出入设定两个定点,上方的定点设在鼻端,下方的定点设在肚脐。气 吸进去,经过鼻门时马上察觉,吸进时察觉肚子胀,呼出时肚子缩,我们就专注在上方 的鼻端,及在下方肚脐的胀缩上。再说清楚一点,注意气从鼻子吸进去清清楚楚,吸进 去经过肺部,肚子胀起来;吐气时肚子为起点,从鼻端出去为终点。我们设定两点就好 了,上面是鼻端,下面是肚脐,这是一种方便的设定。
我们只是方便设定呼吸出入的目标,实际上呼吸是遍满身体各器官的,呼吸并不是 只有从鼻子到肚脐而已。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以观呼吸为解脱,它只是为通达解脱,所必 经的过程而已。因为解脱并不是身体的解脱,而是心的解脱。心的解脱,是要依次第训 练来达成,一步一步地由粗到细的﹁观察﹂。虽然呼吸遍满全身体,也遍满着各种的器 官,但是我们不需要从全身体的点,统统去了解,只要假设鼻端和肚脐,互为起点和终 点就足够了。
这种方法的训练,可得到两种知识,就是吸气是以何处为起点,何处为终点?呼气 又以何处为起点,何处为终点?这样清楚的观察追踪着呼吸,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很容 易察觉到,在追踪气息出入过程中,何时把气息出入跟丢了,一旦把气息出入跟丢了, 就产生妄念和妄想。所以我们要追踪、观察呼吸的出入,与出入息打成一片,吸入气 时,气息走到那里,知觉也就随顺走到那里。过去只专注呼吸的长、呼吸的短,现在就 是要训练我们的觉察力更强,观想力更强,所以才从呼吸的起点及终点来回的观察,它 比专注呼吸的长、呼吸的短更加细腻了。
一般初学者,多数人会用力呼吸。当他们初作尝试时愈注意,呼吸会愈快,也愈 用力,所以呼吸会觉得很粗,慢慢地练习后,自然会觉得细多了。如果能修到,我们的 知觉,追随呼吸的气息,都没有走丢过,就不会有其它的妄念跑出来,也不可能会落入 昏沉和掉举,那么就完成了随气息走的第一步了。这步完成之后,接下去要训练守观。
若跟随了气息走熟了,就不要︵再作意︶跟随气息走,只要坚守在一个适当的固定 点上作观察就好。这个适当的地点,佛陀也有举出,那就是守在鼻门,气吸进去又呼出 去的地方。真有依教下手的人,会感觉到:气从鼻子吸进去时,是凉凉地,吐出来时是 热热的,有时也会觉得鼻子痒痒的,也有只感觉到触受性而已。在这个地方可体会到, 气息是生灭变化、无常的,假使有一天气有入无出,四大就散掉了,身体就告死亡了。
专注鼻口知觉的守观,一吸气入鼻子时,便立刻感觉到凉凉地,这是与前面的﹁跟 走﹂不同的地方。﹁守观﹂,尽管守在,这个鼻门就好,不要跟着气息走。当气息由肚 脐位置出到鼻门时,你也同样坚守在这鼻门处,专注清楚就可以了。
在守观专注当中,也有一点必须注意的,就是专注鼻门时,气息从我们的鼻门吸入 到肚脐终点,到终点后,还没呼出到鼻口之前,那个时候有一段空档无气息的触受︵在 吸入气尽时,除非你很明觉,否则在换气当中再出现一个空档︶,以我本人的经验,在 那个空档气息会很细,我们的触受,没办法感觉到,这一段空档必须格外注意,因为这 个时候,最容易忘失正念,而出现妄念,或产生掉举和昏沉,这是我的经验,提醒大家 体验看看。假使说你已进入到这个阶段的训练觉察,你就会知道,这个地方真的要注 意,要提高警觉。
假使前面所说过的跟着气息走的功夫,已经训练到非常的纯熟,知觉也很清楚时, 那么,你的守观也没问题了。如果前面专注呼吸长、专注呼吸短,专注呼吸和身体有密 切的关系和过程,以及专注气息走都没有训练过,却一下子要专注守观在鼻门,这样就 比较会产生﹁偏定﹂或﹁昏沈﹂等的问题。假使你认为不用训练前三项,而一下子守 观,你有办法,那样也可以,但是这种成就,机率比较小。假使你是按步就班,一一的 训练,到这个地方,要守观是很简单的,也不会有问题的。
修行就像在盖房子,要先画出设计图,图画好了,地基打好,要盖二楼、三楼、四 楼只要按图索骥,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如果地基打不好,盖一楼没问题,盖二楼就塌下 来了,盖愈多楼就愈严重,所以在此提醒各位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练得纯熟,不要随 顺现在社会,急功近利的心态,或随顺我们的知见,以跳级的方式,想一蹴而成,这样 是比较不好的。
﹁守观﹂就是专注在鼻门,鼻子的门口,也就像我们守护重要门一般,像我们台北 总统府前面,都有宪兵守卫,很尽责的对出入的人注意,一刻都不能疏忽掉,意思一 样。
我们要用上述那种严谨的心态,来专注守住鼻门,不要有机会让专注觉察走失掉, 气息运行粗时知道粗,细时知道细,进入时也知道气息的进入,呼气出去时,也清清楚 楚知道呼气出去,这就是已修到守观的地步了。总而言之,这种修四念处从头至尾,身 、受、心三种法都不离开呼吸,以呼吸从粗至细的观察来体证法,体验诸行无常、诸法 无我及涅盘寂静,就是这样。
守观若训练好,将来进阶就比较好修,比较好觉察。守观这方法若把守不住,训练 不好,你以后要进阶就胡涂,不易观察出,就会乱掉。果真如此的话,也没关系,你再 从头修,从头再训练,还是有机会的。
初禅五禅支
初禅定里面有五种的感觉,这五种的感觉,若是依佛教的术语来说,第一、叫做 寻,寻找的寻。第二、伺,就是说渗透性。第三、喜。第四、乐。第五、心一境性。这 五禅支就是初禅的阶段。
现在我们来讲解初禅这五个要素,寻、伺、喜、乐、心一境性。我们先来介绍﹁ 寻﹂,寻找的寻,找的意思。寻也可说是觉,觉察到、可以觉,所以寻一般来说这个字 有思考或考虑的意思,但是在禅修中,寻并不是指思考或考虑,除非将﹁思考﹂解释成 ﹁心专注在单一对象上﹂,才符合修行要义。
但也非如世俗的﹁考虑某一件事﹂,若考虑某一件事情,就已经落入想象,要不就 落入观想、或妄想了。所以﹁寻﹂在禅修中的解释是心专注于所缘。所缘就是找一个目 标,精神集中在那个地方,用你的心感觉那个地方。在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如果当 下心正专注在所缘的相境上,心系于所缘便是﹁寻﹂。这个时候,心好像给绑于那个地 方。在训练﹁数息﹂和﹁跟随呼吸走﹂的阶段,寻的发展并不是很好,必须要在﹁接触 ﹂和﹁固定﹂,就是﹁守观专注在鼻门﹂的阶段,才能够充分发展﹁寻﹂。
我们要了解,还没有到专注守观于鼻门时,寻的力量还是没有的。怎么说呢?寻就 是专注目标在一境性上,当心念还在跟随着呼吸出入时,是还没达到寻的阶段。必须已 经把精神集中在你的鼻门,能专注守观在那个目标,那么这种情况才是寻。
现在来说﹁伺﹂,这个字通常是指研究的意思。但是在禅修中它却有不同的意义。 在禅修当中这个﹁伺﹂,它的意思指的是﹁心完全的了解专注对象的状态﹂。寻是系念 在那个地方,伺是完全的了解它的变化状态。
我们来说喜。在这里的﹁喜﹂并不是世俗人看到股票涨停,或是因其它贪欲达到的 狂喜。在禅修中的喜,它的定义是﹁脱离了贪欲的喜悦﹂。
什么是脱离了贪欲的喜悦呢?将心专注于所缘,然后渗透、彻底透视于所缘的当 下,就会发生欢喜的感觉,有如做事成功了,立刻产生欢喜的感觉,就是说有成就感之 意。喜又与﹁舍﹂有密切的关系,舍是舍离,舍离什么?舍离烦恼执着,舍离我们的包 袱、压力,舍弃我们的颠倒,这种舍会产生喜,所以喜和舍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这与贪 欲所得到的喜迥然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把﹁喜﹂,界定为﹁克服贪欲所产生的喜﹂。所 以喜也被认为是一种善的行为。﹁喜﹂属于﹁行﹂。
乐的生起,是因为心不被五盖︵贪、瞋、昏沈睡眠、掉举、疑︶所缠缚。我们之所 以不能开智慧,不能了解人生世间宇宙本来的真面目,就是因为被这五盖遮住的缘故。 如果心没被五盖︵贪、瞋、昏沈睡眠、掉举、疑︶所遮住时,产生的乐,会持续久一 点,看修到什么境界,就能持续到什么境界。离开了五盖的乐,心是平静的,但并不是 一般的狂喜,带点冲动的喜。凡夫得意的喜乐和初禅境地的喜乐是不同的。﹁喜﹂和﹁ 乐﹂是两种不同的心境,简单来说,满意生﹁喜﹂,心旷神怡叫做﹁乐﹂。﹁心一境 性﹂,就是心定。
一个没透过训练专注的心是散乱的,念头起落,从一个目标跳到另一个目标,想东 想西,想南想北,它的变化不定,都在妄想中逛来逛去,很容易受外境的影响。假使你 有心,要叫它别那么忙,暂停一下好不好?它都不听你的话,照样妄想不误。尤其年轻 时,为维持这个家庭心力转移在打拚赚钱目标上还不觉得,等到子女慢慢长大了,经济 稳定时,内心没有了追求的目标,你会突然发觉你的心念怎么这么多,叫它停一下,都 不可能,不是想过去就是想未来,心念都随着业力因缘起落不停。
这个身体从早到晚忙得团团转,心念想什么,身体就跟着做什么。简单说这身体就 像一部车,让司机傻傻的开,从早到晚在做什么都不知道,连停下来的时间都没有。忙 了一天很累,晚上一躺在床上就睡着了,爬起来时,又开始让心念的欲望拖着转。当然 你若忙着利益自己、利益别人,那倒很有意义,可是有时候所忙的,自己没受益,社会 、别人也都没受益,甚至不是说没有受益而已,还可能惹出很多是非和烦恼,这就是业 力的牵引。但是当你被业力牵引时,自己也不知道,那时候还认为自己是很对的。等到 业果现前,已经来不及了。
其实要把握心念是没那么简单的,就是因为没办法掌控自己的心念,才会造出恶 因,造成社会不安。社会很多祸端,都是从自己本身意气用事,一念心﹁不甘愿﹂,那 念不甘愿,无法降伏,无法看清楚,无法掌握住,就做出报复的事、瞋恨的事,造成社 会种种不安的大问题出来。如果我们要让家庭社会国家世界和谐共处,必须从自己下 手,训练降伏自心。降伏我们自己的心,也就是降伏别人了,其实要降伏自己,比降伏 别人还难。所以了解心念最重要,不要被心念骗去,我们这个身体是被心操纵的。
有时候我这样想:孩子做错了,打他身体让他痛,提醒他,想让他知道这样的行为 不对,不能做,因为做了会被打。其实,这样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要了解这个孩 子会做错,是因为他观念不正确。观念不正确,要从他的心念下手去改革、去教育。心 念转了,他的身口就不会跟着做错。假使没这样,这孩子做错,你打他,他的心念没 转,压制他,他照常还是会犯错。所以要先改革心念,这才是治本之道。就像开了车不 注意,和人相撞,你是要打车吗?或是要针对人?是人不对,不是车子不对呀!再说一 个孩子,做了不对的事,从身体去打他、去刑罚他,这样能够改革他的心吗?不能!
从心去改革,要训练看清楚心的起心动念,这就是我们修四念处的重点,在心念处 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讲到,是心操作身体去做善做恶,要发现到,没那么简单,就算有 些较有觉察力的,虽然发现到了,但是我敢说你没那个定力和智慧,也是转不过来啊! 所以降伏心是通向涅盘的不二法门。
修行要降伏这个心,降伏心之后,才能控制心,才能支配这个心。若没降伏心,就 不能控制心、支配心。不能支配心,就不能随心所欲。要降伏心必须要经过训练,并不 是口说要降伏就能降伏,没那么简单。我虽然修内观四念处有二十多年,也不敢说,我 现在的心降伏得很好,甚至有时当念头起来时,才看到,有时候也是做了之后才发现, 刚才这项行为不对。你想看看,要降伏心是多么的困难呀!所以,要降伏心必须经过训 练,也就是修四念住从粗至细层次的训练。没经过训练的心,不说也知道,是散乱的, 经过训练的心,才会稳定下来。
经过训练后,专注力有了,包括我们要专注在单一目标上,时间要多久,我们就可 以专注多久,这就是所谓的定。精神集中在一个地方,训练到一个境界,没有要想就不 会想。定,也称﹁三摩地﹂,三摩地也就是梵语﹁心一境性﹂。在这里有一点需要拿出 来作检讨,就是心既然只是专注在一个目标上,在专注的当下,心是没落入种种思考 的,都没有,只是单纯的专注而已,只有单单纯纯的专注在你所选的目标上而已,没有 落入想。
在修习专注当中,寻、伺、喜、乐、心一境性。这五种要素的关系,会在初禅的阶 段展现,它们都是相依相成的。当你专注摄念止观在一个明白清楚的﹁化相﹂上,就不 再以呼吸为专注的目标︵因为那时候你呼吸已经很柔、很细微、很长了︶,而是以﹁影 像﹂为所缘。此时﹁寻﹂是更加精细清楚,专注力更强、更详细、更清楚,同样﹁伺﹂ 也是变得越来越精细。其实在开始训练呼吸时,寻、伺就出现了,只是没有很清楚、很 坚固而已,因那时候是初训练,所以不觉得,有很强的专注力和渗透力。透过了次第的 训练,专注力就会逐渐变得比较坚定,比较能看清楚所要专注的目标,因为寻伺是互辅 相成的。喜也与寻伺脱不了关系,当专注、透视越坚定和细微时,喜也越来越明显,这 都是一连贯互缘的,虽然它们各自有各自的因缘,但也都互相关联。
喜出现时,乐也会出现,因为有喜就有乐,喜乐是相依相存的。当心集中在一处, 坚定不移、不动摇叫做﹁一境性﹂。所以初禅的五种要素就好像是五条丝线组成一条大 绳子似的,大绳子是要靠丝线结成,才能成一条大绳索。意思一样,都是有次第相依相 成的。但这些境地并不只用作意去改造而得到,你训练到某某层次,就可以体会到什么 层次,用想象是不切实际的。
修行就要像精致的手工艺品,做的时候,要很专心做到,不可以太用力,也不可以 太呆板,太过紧张,也不可太过松弛,要刚好保持在中道,才能够将﹁相境﹂运转成 ﹁似相﹂恰到好处,整个过程是水到渠成,若无费一番心思,无法达到目标。
透过次第性的修习,达到初禅境地,定力有了,观察力也强了,有了这些能力,无 非是来帮助自己觉察,了知无常性,了知无常性之后,任何世间的事,让你遇到之后, 就特别能够看得开,特别能够承担。了解无常性是要去掉我执和离苦,这不是用幻想 的。若不脚踏实地努力精进,要达到这个心境较难,但只要有心培养,绝对会所成就。 有慢慢培养比没培养,或你每天在那儿想还加倍好,路虽然远,慢慢走还是会到,光 想,是不会到的啊!再怎么想也只在这个原地,所以要爬起来往前走,依靠自己力行, 并不是在那里等,诸佛菩萨就会加持。什么人会加持你?赐予你?没有的。还是要靠自 己的精进力量,按照方法力行,才有机会。
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差别在有否观察出、体证出无常、苦、无我这三法印?但是要 记住哦!无常、苦、无我这不是用口说的,你一定还要再透过声闻、思惟来观察,心乱 无定是观察不来的。定力若全部没有,你如何去观察?散乱心如何去观察?尤其无常是 从观察智来体证到的,光靠声闻智和思惟智是不能体证到的,这点我们要知道。所以说 最基本的要具备剎那定才有观察力。
观身念住如果修不好,以后要进阶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就比较困难。若能训 练达到初禅以上,然后藉助高度的专注修练观禅︵止禅和观禅不同,止禅只是定而已, 观禅就是定中还有观察的力量︶,最后必能证得﹁心解脱﹂。观的力量也就是看清楚过 程,观察这身体变化的无常性,体证无常、离苦、舍离我执,就不会执着这个四大和合 的色身,产生种种烦恼和痛苦。
虽然我们已经从初禅定或未到地定,甚至未入初禅定,稍微有专注力量就可转换修 解脱道︵修慧的解脱︶。但是我还是呼吁各位,最好依其次第修较深的禅定、觉察力, 这对观察较微细的无常现象,及掌控心,都有很大的帮助。
﹁解脱﹂就是已经将自己的烦恼、痛苦灭尽,彻底的看清楚人生和宇宙的真面目。 事实上,人之所以会产生烦恼痛苦,是心的问题,并不是肉体。每人该管的是心,只有 心才是烦恼痛苦的根源。我们要了解:活着没办法解决烦恼痛苦,死后烦恼痛苦还是一 样存在。不要认为我现在烦恼痛苦很多,死后烦恼痛苦就没有了;或是我现在烦恼痛苦 很多,死后往生到别的地方就没有烦恼痛苦了。这两种想法都是很愚蠢的。
我们不妨来实验一下:假使现在的环境不如意、有烦恼。换个环境,譬如出去旅行 散散心,〝自认为〞心已经平静,没烦恼了。这时,再回原来的环境,保证不到三天, 烦恼还是满天飞。死后的轮回,就如以上所做的譬喻是一样的。有的人认为我在家里烦 恼痛苦很多,我去寺院住,就没有烦恼痛苦了。那是暂时换个新环境,你还没适应呢! 适应后,你的烦恼痛苦还是照常会生起。在家里有家里的烦恼,在寺院有在寺院的烦 恼。
断离烦恼,一定要彻底了解烦恼的起因,才有办法灭除烦恼。不是说你要断烦恼就 能断烦恼,也不是说换环境就断烦恼了。可见,换环境仍不是究竟。所以解脱是活着解 脱,并不是死了之后才解脱的。现在活着没解脱,死后还有业力的轮回呢!
假使你已知道一切事物,都具有无常性的自然现象。遇到事情发生,就会减少烦恼 甚至没烦恼。你不必烦恼有没有来世?纵使有来世也没什么关系。了解这个无常的道 理,随时都能活得很自在,很有意义,很有价值观。
实际上,人只是过世、过世而已!你没听过老一辈的人在说吗?这个地方空掉了, 又在别个地方生出来,这个地方灭了,在别的地方生起来了,叫做过世、过世而已,不 能不相信。所以我们要知道,不能认为说死后才想到那里修。现在活着有这个因缘,快 快修,修到﹁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五种感受时,此时表示你的心已经很有定力 了,也就是最少已经达到了初禅境界的人了。
取相与似相
前面各阶段所训练的,都是观察呼吸、吸气与吐气及观照气息,知觉随着呼吸出入 息走。经过专注呼吸的训练,我们的心已有专注力,不容易散乱了,又加上守观于鼻门 的专注定力,这时呼吸气息已经很细了,在专注的定中,有一些人就会浮现种种不同的 影像出来,此时影像就代替我们呼吸气息的存在,那影像就做为我们观察的对象。
专注于守观鼻门时,所浮现的种种相境,它只是一种幻相而已,千万别将它错解是 实在的。不管它跑出什么样的相体都没有关系,只要做到观察清楚就罢了。也就是相境 起来时,你将它清清楚楚的看住,这样就可以了。千万别加上推理、判断,也不要加上 幻想,只要如实的看住就可以了。
相境因各人的业力不同而不同,所以你也不必怀疑:为什么自己的相境和别人不一 样。这些不同的相境,都是由我们的潜意识里放映出来的,而潜意识所储存的这些资 料,又都是过去经由我们的根尘识而入,加以想象执着落入意识里头的。现在心澄静相 境就显现出来。
观﹁相境﹂的作用,就是在训练我们的心,更加增强专注力,相境有过去与现在的 相境,我们看到时只要顺其自然的看着就好,绝不可探求这相境的意思是什么?或事后 请教别人,那个相境代表什么?这种探求与请教别人,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是幻中求 幻,头上安头的无聊事。境相就是境相,只是一种幻相而已,千万不要黏着它。其实连 你现在所能感受的一切,也没有一样可以让你黏着的呀!
相境都属无常性的,﹁无常﹂就是说它不能永远存在的意思。因为无常,所以有生 即有灭。无论你所看到的是佛菩萨的像也好,妖魔、鬼神种种的像都好,或是有的人看 到光,看到黄光、白光、红光等等都别管,种种的山水色景都一样,观照着就可以,千 万别忘了只观照,而心不随山水色景走,更有甚者,﹁有感﹂而发,就吟出一首诗来, 那就大错特错了。别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切记啊!落入幻想与妄念都是不可以的,也 千万不可在这个地方就认为自己已经得道了,︵哇!我学到这个地方已有了境界了哦!有神通了,得道了。︶这样就是入魔了。由于我们过去经常处在散乱中,现在因专注力的集中,有此相境,很容易错解就是得道,就是神通显现,其实这都离不开,你的根触尘生起来的境相。
其实﹁看到佛菩萨﹂,不是你真的看到,是因为你曾经听过,或眼睛看过人家所塑造的佛、菩萨像,然后经过思惟,印象落入心识,遇有助缘,放映出来而已,莫妄认为已得道。
我们的五根就如同一部摄影机,意识如影带,遇有外缘,就一直向外拍摄,看到什么就拍摄下来,所拍摄到的,都储藏在这卷影带里面,遇缘放映,影像就跑出来,原理就是如此。因此,我们所浮现的任何影像都不是无因自生的,任何幻相,都离不开,眼、耳、鼻、舌、身、受、想、行、识,与六尘。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知道。若清楚时,就了解这种幻相是不实的,就不会去黏着。
了解无常、苦、无我等等的教义,最主要的是要断除自己的烦恼,让自己没有烦恼,灭尽自己的烦恼,重点在这个地方。重点目标认清了,当你看到景像的时候,就不会被景像拖着走,也不会成为人家所说的入魔。我觉得很多人修到这个地方,大多数都逃不过影像的黏着。有的人因不明就理,而被吓到,就不敢再继续修了;有的却自认为已得道了,这些都是很可惜的。
透过真正的修行,内观用功到这个境界的人,千万要注意这点不要让境界拖走。我不得不再补充一下:如果您看到的是光相,那是因为心寂静后,自然由心光而发的一种现象。如果所看到的是一些影像,通常都是过去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根,向外触受攀缘,录进来的,此时我们的心像一面镜子,已经比较清洁了,可以显映出一切的影像来,你尽管清楚于当际,生时生,灭时灭即可,这样我们就不会产生入魔的现象了。在此提醒大家,魔是由心生,并不是从外面来的,这点要注意。
种种的境相,只是一种定力浮沈的自然现象,犹如水已经澄清没有动摇了,自然可看到水底的杂质。我们的影像本来就潜留在我们的心识里面,只不过是过去没有定力,时刻呈现散乱心,因此看不到影像。现在散乱心让你的定力降伏了,影像自然显现,让你见到。这里还有一点要知道的是,假如你定多观察力少,那么影像就会跑出来。假使你的定和观察力同样强的话,就可以随心所欲。
没有透过修习训练却一味求静,这简直异想天开,世间那有不劳而获的事?有人问:那要怎么办,心才会静?我说:心想要静,沉淀下来,要透过修习四念处,花一些工夫来训练才行。有的人每天昏沈、或是瞌睡、或是无记,以为是没妄念了,心不散乱了。其实,那时,散乱是比较细的,只是你觉察不到而已。我们修行,不可偏在定,要止观平衡发展︵止就是定,观就是慧︶。
我们先有定︵止︶的功夫,而后到了﹁取相﹂︵相境跑出来,我们将它看着︶,如果达到取相纯熟的阶段,接下去便是运心变化相境。在那时,为了配合观慧更强,跟定能平衡,所以要用心来运转。达到能随心现化的地步,这种称为﹁似相﹂。相似的﹁似﹂。此时,用你的心念要想什么就跑出什么。
为什么说你想什么就跑出什么呢?前文已探讨过:人之所以会想,就是过去经过了传授、记忆、经验,然后执着印在我们的心识里,遇缘潜藏在记忆中的印象起现行,再浮起来。此时你就运用这个原理,想什么相就跑出什么,来平衡定与慧。假使你的定和观察力,已到这个境界时,你就随时可以验证。会跟我讲的经验契合,说:啊!这法是真实的。但只不过是修行中的一个阶段而已。千万不要走到这个地方,就贡高我慢而不再向上修去,就太可惜了。
什么是似相呢?从凡夫的散乱心透过一步一步的次第训练,最后达到能统治心,就达到﹁似相﹂的境界。也就是说达到了可以随心所欲,你要什么相境,相境就清楚的在眼前,能如此就叫做似相的境界。达到此阶段,身心就越来越宁静了。这时的定力和观察力两项就已经平衡了。修行中,偏向于定不可以,偏向于观慧也不可以,过于偏向观慧,没有定,会变成狂慧;若偏向定没有慧,就变成枯木。最好是两项平衡训练。所以佛陀所说的次第,就是要让你定和慧︵观慧︶,止观两项并行。
从单纯的专注﹁止﹂,发展到﹁取相﹂,取相就是看着这个相。取相接下去,便是运心变化相境,达到随心现化的地步,就是称为﹁似相﹂,此境界便是由内观所见到的一种相体。此时,﹁观﹂的发展若很清晰,能了解它们所产生的模式和条件时,就可以辨识出一切皆是由因缘生、因缘灭的一种和合相,这时你应该体会出无常。
无常就是不能永恒,不能圆满,不能随心所欲,所以才叫做无常。就是说有缺陷的意思。了解无常性之前,就像闭着眼睛走路一样,非常危险;了解无常性之后,就像你的眼睛已经开了,智慧也开了。智慧开,那么遇到一种无常性的事情发生时,你就会如实的去面对、接纳、承受,不再怕无常,也不会因无常而产生苦。无常苦就是因为你不了解无常,每当遇到事情就要〝预设〞、希望如何如何,黏着它,当希望落空时,就失意,这就是无常苦。如你了解无常的本质、特性,那就不会受无常影响,因而产生苦。既是因缘所生的东西,必有因缘分散︵灭︶的时候,如已经了解到此,就可体会色法和心法也是无常性的,色法就是说物质,心法就是我们的想象等。
了解色法和心法的用意,是要知道其无常性,不了解的话容易为现象所蒙蔽产生苦。诸法为无常,所以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个体。若了解的话,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就不会一味的想要得到什么。若是有想要得到什么,不管以后是得到或得不到都要烦恼;若所想的如愿,会产生喜,但喜是虚妄,亦是无常,没有得到时,会起烦恼,所以我们称世事皆无常。我们了解了无常的本质,该争取的争取,不该争取的,就随顺自然就可以了。
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不想要达到深禅定,自认为没有那种根器、耐性去训练,而不想修,从初禅至四禅的禅定。只想达到,集中精神注意力,就立刻直接的发展〝观〞,这样可以吗?也是可以的。
其实若依我的了解,当观察力越微细的时候,越有办法分析缘起法、分析无常性。我们要真正体会无常,并不是在理论上的研究无常,也不是以想象的去推理无常。并不是啊!是要具﹁近行定﹂、及﹁剎那定﹂的观察力,较能观察出事物的生起和变化,才能彻底了解无常性。要了解无常须有三种智:一、闻智。二、思闻智。三、观察智。闻智就是听到后记着。
惟智就是你由思惟产生智慧。但要彻底了解无常性要靠观察智,才有办法观察真正的无常性。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若认为说,自己本身对修四禅定没有足够的因缘,可以在未达初禅定,就是未到地定时,就发展你的观察力。但,观察的目标一定要不离我们身心的变化,千万不可向外用假想观、幻想观。佛教重视﹁如实观﹂,这时你不必要重做呼吸或任何专注的深定,直接就改用无常、苦、无我,三法印来检视。就是﹁注意﹂、﹁观察﹂、﹁清楚﹂所有的﹁色法﹂与﹁心法﹂。虽然没有很深的禅定也可以观三法印的无常、苦、无我,但是有深禅定的配合,可见到较微细的无常相,对拔除身见,是一个很大的助缘。
我们千万不可讲:﹁哎呀!我不用修什么禅定,就可以观察了。﹂身体的粗相变化,尚且观察不到,何况说要观察受、想、心!说到受和想,就足以让你听得〝雾里看花〞呢!
没有足够的定,持戒不容易圆满,因为心戒难持呀!身、口不犯算是持粗相的戒,至于心戒要持清净就得靠定力、观察力了。
观呼吸法四阶总复习
现在,再将身念处的提要不厌其烦的复习一遍:第一段第一阶是观察呼吸的长,将长呼吸练习到很熟,包括观察长呼吸的一切情形。第二阶是观察注意短呼吸,和训练短呼吸。这和训练长呼吸的修行法相同。第三阶观察呼吸和身体的关系,呼吸和身体是非常密切的,呼吸若粗,身体举动就粗,情绪就跟着粗;呼吸细身体就柔,身躯就松,呼吸和身体是一体的。
第四阶就是调节呼吸,使呼吸渐渐的平稳下来,愈柔和愈细。修到此阶,集中力已经有了,必须更加集中你的精神力、观察力。接着进一步学习随着呼吸气息走,吸入呼出。修随呼吸气息走,熟练了,就改为专注在我们的鼻门,气吸入凉凉的,呼出稍微温温的,那是用眼睛看不到,要用心眼,也就是说精神集中去注意,专注在你的鼻门就好,不用随着气息出去、进入。守住鼻门口,专注你的呼吸的吸及呼,专注力产生后会感觉有一种光点和种种影相产生出来,这是一个过程,如果影相强,此时就注意影相就好,但是不要让影相拉走,不要执着这影相是实有,清楚明白它是幻相,不可执着。这些相都是由我们的心识、记忆,过去别人传授的信息,所流露出的东西,都是幻相、无常不实的,看到影相专注它就可以,不要落入想象、沾黏、分别推理,只要直观看着它就好。这不是用肉眼看而是内观。修到这阶段就运心变化相境,让止观两项运用并行,使它能自由随心所欲作种种需要的形体,这个阶段称为﹁似相﹂。达到﹁似相﹂境界时,就能把气息和身体调节到融和为一体,也就是说吸气和心念完全统一,调节到平和、柔软了。到这阶段心境就会达到初禅的境界。
任何人要使心灵平静或是净化心灵,都必须要经过内观的训练,观察呼吸和行、住、坐、卧一切的举止行动,清清楚楚。做任何事情明白、清清楚楚,练久了,就会生出巧,安顿我们的身心。
在第一阶段,练习专注长呼吸时,呼吸是粗糙的,心还不能很集中专注,所以要努力地训练,做事专注做事,没有做事时注意呼吸,行住坐卧不离训练,当下就能够止息妄想和妄念。
所以我们要了解第一阶段很重要,也很难,但是不要听到没勇气,做事起头难,凡事不能急,修四念处更是如此,自己定一个时间表,用时间来印证,勤用功、勤努力,必有所成。
或许刚开始修行四念处会不习惯,其原因不外乎过去的习气太重,平常散乱心习惯了,一时要将心安住在一个地方,确实是很困难的。就比如说过去活动习惯了的动物,你要将牠拘束起来,牠当然会反抗,但只要用平常心慢慢断掉助缘,这些心猿意马的现象,就会慢慢安顿下来。不用压制它,只将心外的助缘断掉,怎么断掉?专注走路、专注做事、专注呼吸,这样我们就是将心猿意马、妄想、妄念、攀缘的资粮断掉。像我们的身体,没吃东西就是资粮断掉,身体就会死,意思一样。
既然要获得解脱、断除烦恼,活得自由自在,提高心灵品质,就必须要用心去克服业力的牵缠。修习四念处,要有耐性、勇敢和长远心,一步一步努力用功,无论如何,为了自己的利益,更为了灭长期轮回的烦恼痛苦,也为了使社会家庭和睦,人人都该来学习四念处,学习专注呼吸,这对整体身心灵健康都有莫大的帮助。
像我从在家居士修到出家,都是用这种的方法修习,运用在生活上,使我能少病少恼。否则,天天那么忙,头脑就乱了。由于我运用内观这个方法,再忙的时间,心也不会觉得乱。现在的社会结构和过去的社会结构已经不同了。佛教不是将我们带入愚民的政策,也就是说,我们学佛不是要学笨,而是要学智慧。不是别人说,我们就听、就信,这叫做走入愚民的政策。所以想走出愚痴的牢笼,需要自己努力去实践经营,一一的由声闻智、思惟智、观察智,来亲身实践体证如实智。
我们要了解,处在社会人群中,有人就有是非,有人就有事情,何况我们又不能叫别人不要讲话。当初我就是社会经验不丰富,内观也不够,觉得社会是非很多,有想要独善其身的心态。家师上水下月法师打电话告诉我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你连是非都无法接受,那你就去躲在山洞。﹂这句话如同暮鼓晨钟,震醒我的妄想美梦。佛陀已教导我们,根尘识无我,至于为什么会被影响,我们需从这个地方去探讨原因。会起烦恼,就是因为感受到,又落入想象沾黏不舍所致。后来,我才体会到,既然要服务社会,处理大众事,自己的包容心就要广大,否则就会过得很痛苦。这些都是从复杂的社会当中经验出来的。
什么是健康的心呢?就是说,你的心会愈来愈有正见。对任何事都很清楚,遇事不会一下子使性子发大脾气,能安住心。这些好处都能在修四念处中获得。俗话说:有好吃的大家互相通报,佛陀从修习四念处中得到解脱,并把法推展出来,教导大家,我也从法中体验到它的好处,所以极力的推广四念处希望大家都能够共同来推广四念处,人人行、住、卧不离四念处,人间净土就现前了,社会就安和利乐了。
有的人做事容易紧张,这就是本身对身念处的观察力不足、训练不够,才会产生紧张而无观察力。无觉察力,就没办法看清身心的本来实相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才会被妄想和妄念,拉着走,做妄想、妄念的奴隶;简单说让自己的习气拖着走,本来修行就是要改造我们的习性,现在却让习性拖着走。当我们被妄念、习性转时就会误认为有一个不变的我,有了﹁我﹂,就会产生欲望,有了欲望就产生烦恼等等。
由我执、自私等等的烦恼、痛苦,统统是因为不了解,这个﹁我﹂的真实相、特质之故。透过了观身念住,就会产生出观察力,而发现身、心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真理,并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这样的破我执、离我慢,进而了解世界上,人与人都有密切的互缘关系,就会惜缘、惜福、感恩。假使说对任何事有惜缘、惜福、感恩的心流露出来,相处之中就不会有争斗的情事,而会和平,互相关心,互相关爱,我们的心和乐,社会就和乐。心若无和乐,社会就无和乐。这个社会,是由共同的业力创造起来的。
呼吸法为什么要称为﹁观身念处﹂呢?因为呼吸的气息与肉体是相依相存的,假使我们没有了呼吸,身命就会结束。所以称﹁气息﹂为身,﹁肉体﹂为身体。探究我们修行很难进步的原因,就是对身念处的修练缺乏按部就班,好高骛远,没有脚踏实步地,或想求速成,或者只重视理论思想,没对身念处下功夫的种种缘故。比如说:我修学四念处,现在也是按照四念处的生活做任何事。假使我们能够努力用功,培养训练熟悉,不必作意,就自然而然能够按照四念处生活。佛陀讲的法,对我们日常生活帮助很大,对身心帮忙更大,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彻底从身念处下功夫,不要只空谈理论。
修学观呼吸的人,就以这种微细的呼吸,当作观照的目标,一直到连呼吸都感觉到很微细,微细到几乎消失了,但是各位,不会消失的,只是很微细而已,此时若无非常专注的工夫,就觉察不到,有时候我们会很不容易观察到呼吸尚存,以为呼吸停了,但人的生命全靠呼吸及食物来维持的,呼吸若是停止,生命就死亡了。所以此时呼吸只是达到很微细,很难觉察到而已。
有时候发觉了这种状况,要注意,是否要落入无记和昏沈状态,如果发现,好像是气要断了,就吓一跳,赶快吸一口气。此时你已经中断,偏离了觉察和专注。其实气不会断,我们若达到此境,是好现象,不要紧张,呼吸是不会断的,安心继续精进努力吧!
修练到第三阶段,我们就要专注呼吸的每一个层面,此时微细的呼吸,很难在意识中发现,因为呼吸很微细,很难觉察到,同时又出现了一种心相,这种心相取代了你微细的呼吸,所以就将心相作为专注的对象。专注心相训练成功了,就再精进第四阶段,此阶段就是运心变化相境,相境随心变化,称为﹁似相﹂,专注在﹁似相﹂上,一直到心一境性为止。这四个阶段训练观察成功了,就是色身安顿了,也就是身观念处第一段第四阶的课程圆满了。以后要修二禅、三禅、乃至第四禅,就不困难了。所以初段的四阶很重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