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4日星期三

道教由来

道教概说(全书完)/作者 李养正先生前言
【何谓道教】
  道教的内容,南朝梁刘勰《灭惑论》说是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二五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从现行道教经籍总集-《道藏》来看,的确也是这样的。明《正统道藏》及万历《续道藏》,卷帙浩繁,共一四七六种,五四八五卷,其中既包括有经戒.科仪.符籙.炼养等类的经籍,也包括有道.儒.墨.名.法.阴阳.兵.医.杂等诸子百家的书籍。因此,《道藏》一是显得数量庞大,二是显得驳而不纯。究其原因,远则由於在西汉时,道家就被认為是沟通.包容诸家学术的一个学派。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太史公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时就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為移也,因阴阳之大顺,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东汉末太平道.五斗米道兴起,皆尊崇道家老子為祖师,奉五千文為主要经典,自认為是继承了道家老子的道统,并以道家学说為道教教义,如尊五千文為《道德真经》,尊庄子為《南华真经》等等。正因為沿袭了以道包括一切的观念,故歷代道教经目及《道藏》,也便无不广為搜罗,尽量扩充。这便是杂而多端的由来。
  我们要了解道教知识,当然必须从杂乱的内容中探讨哪些是道教的主体内容, 特徵是什麼?这样才能获得明确的概念与清晰的认识。因此,笔者在向读者概述道 教知识之前,有必要先谈谈何谓道教?
  按道教一词,在南北朝以前只是一个诸子百家所共用的名称,并不是我们现在 所称的道教专称。那时诸子百家无不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称之為道,以道教化眾人,便称為道教。使用道教一词最早的是儒家,把尧舜禹汤文武的先王之道和孔子的五经之道谓之道教。其次便是墨家.道家.阴阳家。佛教传入中国,菩提汉译為道,菩提之道,从而也称道教。东汉末,在我国巫道.方仙道.黄老道基础上產生的五斗米道,也同诸子百家一样谓為道教,亦即以善道教化之意,当时也还没有异於诸子百家自谓道教的特殊含意。早期道教的经籍中,最早用道教一词的是张鲁撰《老子想尔注》:真道藏,邪文出,世间常偽使称道教,皆為大偽不可用。接着便是东晋着名道士葛洪《抱朴子.内篇.明本篇》说:惟道家之教,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大概道教一词成為五斗米教的专称,是在完成了对老子的神化,建立了以太上老君為核心的较為完整的神学理论之后,时间应是南北朝 (四二0至五八九年)。因老子是道家,五斗米道将道家宗教化,推尊和崇奉老子及其道,自然而然,别家也就不再自谓道教,而道教一词也就成了五斗米道的专用名呼。这在北魏时便已明确,魏书.释老誌》记载:寇谦之……以神瑞二年十月乙卯,忽遇大神,乘云驾龙,导从百灵,仙人玉女,左右侍卫,集止山顶,称太上老君。谓谦之曰: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至南齐,顾欢《夷夏论》便明确说:佛教文而博,道教质而精。
  所以在阅读古籍中,不能一见道教一词,便以為作為宗教的道教有关,这就不免產生误会。
  考察《道藏》的内容,有很多书籍与道教并无宗教性质的关系,如名家-公孙龙子.尹文子;法家-韩非子;纵横家-鬼谷子;杂家-鬻子.鶡冠子.淮南子.子华子.刘子.马总《意林》;墨家-墨子;医家《素问》.《灵枢经》.《八十一难》.孙思邈《千金方》.葛洪《肘后备急方》.《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寇宗奭《本草衍义》;易类刘牧《易数鉤隐图》.《遗论九事》.张理《易象图说.内外篇》.俞琰《易外别传》.起居注类《穆天子传》.地理类《山海经》.儒家杨雄《太玄经》.邵子《皇极经世》.鲍云龙《天源发微》等等。排除这些与宗教性质无关的书籍,然后再来考察其宗教内涵,则显见道教是以我国古代社会的鬼神崇拜為基础,以神仙存在.神仙可求论和诱使人们用方术修持以追求长生不死.登仙享乐和用祭祀醮仪以祈福免灾為主体内容和特徵,又文饰以道家.阴阳五行家.儒家讖纬学说中的神秘主义成分為神学理论,带有浓厚的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性质的宗教,由于他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因此它带有浓郁的中华民族古代宗教意识色彩,同时也与其他地方文化的发展有密切关係。 第一章: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在我国早期帝王时代形成的宗教。其信仰内容,具有我国古宗教意识的特点。史学界与道教界一般都说它形成於东汉顺帝(一二六至一四四年)时,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但若追溯到战国时期齐燕沿海一带宣扬神仙方术,《史记.封禪书》所谓‘形解销化‘,依於鬼神之事的方仙道与西汉时托黄帝而言神仙之术托老子而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则这种以神仙信仰為特徵的宗教,在我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歷史了。
  在我国漫长的帝王时代,道教与佛教并称為两大宗教。道教对我国歷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同时它也形成了自已独特的教理教义体系,累积了大量经籍与文献资料,是我国古代文化遗產的一大部份。
  道教内容比较丰富,从其主体内容来探索起源,则道教大致不外是在叁种原始宗教意识的基础上,融合演化而成,一為鬼神崇拜;二為神仙信仰与方术;叁為黄老学说中的神秘主义成份。 第一节:鬼神崇拜
  远在西元前一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天神和天命,初步建立了以上帝為中心的宗教系统;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為基础,与宗法关係相结合的祖先崇拜;梦兆信仰也已发展到求神意以定吉凶的占卜巫术。这在当时是百姓普遍的信仰,人们相信地上发生的一切事情或后果,都是天神意志的体现;而天神的意志与情绪,是依世人对它崇敬的程度,以及行為的善恶而作出报应。帝王為了取悦於鬼神(这裡鬼指祖先,神指天神,而殷人的祖先即天神),祈求鬼神以其无限的权威来维持他的统治,相应的兴起祭祀以宣扬神威和献諛於神。《小戴礼表记》篇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神。这时也就有了管理宗教的仪式,卜筮吉凶和祈福禳灾的巫祝。他们的职司是掌握龟筮,而且被认為能够沟通神天,所谓巫能以歌舞降神,祝能以言辞悦神,巫的专职就是托言能把神的旨意,通过龟壳或着草卜筮传达给人;祝的专职就是奉行祈祷仪式,托言能把人的愿望申诉於鬼神。因此巫祝都是祭祀时不可或缺的人物。帝王往往要把自己的意图说成是神的旨意,以驯服百姓,巫祝就成了完成此一使命的职司。后世道教宫观中司香火者叫庙祝,便是古代留下来的名称。周继殷商而统治天下,鬼神崇拜更有系统。并形成了天命观的神学理论。《泰誓上》:   天估下命,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
周人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了天神.人鬼.地衹叁个系统。《周礼.春官宗伯》上 说: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衹之礼。
属於天神的有上帝及日.月.星.斗.宿.风.云.雷.雨诸神;属於地衹的有社稷.山川.五岳.四瀆之神;属於人鬼的主要是各姓的祖先及崇拜的圣贤。这些也便是后来道教所以成為多神教的来源。后世道教做法事,如建醮坛,设斋供,即古人祭祀的礼仪;唱赞词.诵宝誥,即含有言辞悦天神之意;上表章.读疏文,也便是申诉和祈祷之用。因此可知,汉代兴起的道教具有古代巫祝遗风,所供奉的神也大多渊源於古人的信仰。

第二节:神仙信仰与方士方术
  神仙之说,流传甚早,战国时期,不仅漱正阳.含朝露.保神明.入精气等吐纳延寿之术為世人所习慕,彭祖之长寿;叁神山之仙闕為世人所向往,且载营魄而登霞,掩浮云而上升的思想登仙之说,也已為世人所乐道和探求。
  先秦古籍不少记载有关於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书。如:
《庄子.逍遥游》: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穀,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天地篇》:   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於帝乡,叁患莫至,身常无殃。
《庄子.在宥》述广成子对黄帝言:   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
《庄子.田子方》:   夫至人至矣,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庄子出发于出世思想,在《逍遥游》.《大宗师》.《天道》.《列御冠》. 刻意》.《天下》.《应帝王》.《达生》.《田子方》等篇章中,均有对仙人.仙境的描述。
  《列子》更引申庄子对仙人.真人.至人之赞美,更夸饰仙境之美妙与神秘。《列子.汤问》说:   渤海之东很远的地方有一大壑,名曰归墟,其中有五座山,一曰岱舆,二曰员嶠,叁曰方壶,四曰瀛州,五曰蓬莱。仙人居於归墟的五座大山上。
  其山高下周旋叁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為邻焉。其上臺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縞,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不可数焉。
又说,在北海之北很远很远的地方,有名终北之国,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国中有名壶领之山,顶有口名滋穴,有泉水涌出名神瀵,香过兰椒,味过醪醴,分四股流遍全国;人们不竞不争.不骄不忌.不媒不聘.不耕不稼.不织不衣.不死不病,整天相携歌唱,饥倦则饮神瀵,经旬才醒。
  《列子.黄帝》更用幻梦勾画了一个华胥氏之国。说那裡国无师长.民无嗜欲.人们无夭殤无爱憎.无利害.无畏忌.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躓步。又说:在海河州中有藐姑射山,山上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吸风饮露,不食五穀.不偎不爱,仙圣為之臣。不畏不怒,愿愨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歛,而己无愆。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字育常时,年穀常丰。而土无札伤,人无夭恶,物无疵癘,鬼无灵响。《列子.周穆王》中说:天上有一个化人之宫,构以金银,络以珠玉,耳目之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
  仙境皆被描画得美妙而神秘,所谓仙人亦皆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不為物累,超脱自在的能飞行的神人。
  有关神仙说的最膾炙人口的一段,则是司马迁撰《史记.封禪书》中的一段记述: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叁种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為宫闕。未至,望之如云,及到,叁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輒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人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齎童男女入海求之。船至海中,皆以风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
  又《史记.武帝本记》云,李少君言于武帝:   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神仙之说,大致先出於西北山岳与东南滨海地带。究其原因,其因素是:在社会日趋繁荣的歷史条件下,人们向深山海洋开始了探险与开拓的事业,因為山岳与海洋中确有景物宜人的好地方,人们或因避难,或因為风浪所漂泊而偶至妙境,人们的眼界开了,以后这种信息便辗转相传,遂引起世人之仰慕,欲开拓新的领域.遁离灾难的人,便开始探险,於是蒙有浪漫色彩的神仙之说便產生了。再者,神仙之说的產生还有其自然因素,山岳和海洋中常出现一些使当时人们感到惊异.迷惑.神秘的自然现象,如云雾幻景.深渊奇洞.海市蜃楼等.人们把幻奇之境,当作天地之间的另一个世界,於是神话也便油然而生。
  伴随神仙之说的產生,巫覡便利用之更為渲染神怪,有的并利用当时萌芽的科技,加以宗教渲染,以為求仙方术,游售于世。这样的人就叫方士,或方术之士。
  据《汉书.艺文誌》记载:汉时将方术分為四类,即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后汉书.方术列传》中:包括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命相.遁甲.堪舆等等。古人将一切技艺皆称之為方术,不过我们这裡所讲的乃是那些宣扬长生不死,认為服食及祭祀可以成神仙的人所兜售的神怪奇方。
  我国古代传说的方士有籛鏗「彭祖」.容成.歧伯.素女等。史籍记载最早的方士则為周灵王(五四五至五七一年)时的萇弘。《史记.封禪书》:
  是时萇弘以方事周灵王,诸侯莫朝周,周力少,萇弘乃明鬼神事,设射貍首,貍首者,诸侯之不来者。依物怪以致诸侯。诸侯不从,而晋人执杀萇弘,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萇弘。
所谓设射貍首,即汉代魔腥巫术,足见方士萇弘乃巫覡之遗绪。
  战国时的方士及巫覡,专事服食与祭祀,他们只有方术而没有理论,与诸子百家相比较,显然黯然失色。战国末期出了个方士叫驺衍,他将阴阳五行学说相生相剋的原理与社会朝代之兴衰更替结合,更推而论社会事物之变化。驺衍因此得显於诸侯,从而也啟发了其他方士。《史记.封禪书》中说:
    自齐威.宣之时,驺衍之徒始终论述着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採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最后皆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驺衍以阴阳五运而名显於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由於秦始皇幻想获得不死之药,因而方术之士十分活跃。得到秦始皇宠信的第一个方士便是徐士(福)。《史记.秦始皇本记》:   齐人徐士等上书,言海中有叁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於是遗徐士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徐士入海求神药,数年不得,费多,恐受谴,对始皇说:蓬莱药可得,然常為大鮫鱼所苦,故不得至。继徐士而得宠信的有燕人卢生和韩终.侯公.石生等。他们為秦始皇求仙人羡门及高誓及不死之药,均归渺茫。卢生入海还,托以鬼神事,奏籙图书,说: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叁十万人北击胡。卢生还说秦始皇:   方中,人主时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於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凌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始可得也。
秦代法酷,方不验輒死。因求仙药不得,方士卢生等潜逃。秦始皇大怒说:   ……悉召文学方士甚眾,欲兴太平,方士欲炼以求奇药。今闻韩等去而不报,徐士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卢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為訞言以乱黔首。
秦始皇迁怒於诸生,将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他的长子扶苏向他解释诸生与方士不同,秦始皇更怒将扶苏远謫边地,北监蒙恬於上郡。
  秦始皇之后,最宠信方士的便是汉武帝刘彻。第一个得他宠信的是方士李少君。《史记.孝武本记》记载,李少君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汉武帝.帝尊之。李少君说:   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黄金,黄金成以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神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禪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汉武帝信了李少君的话,於是亲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砂诸药齐為黄金矣。后李少君病死,汉武帝不说他死了而说化去,又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求蓬莱安期生之属。其后又有亳人薄诱忌奏词泰一方。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帝,谓能以方术夜致武帝已亡之王夫人及灶鬼之貌,得拜文成将军,获尝赐甚多;后因以帛书饭牛,云牛腹有奇,武帝查觉后诛杀文成将军。又有辽东宫人欒大,谎言尝往来海中,曾见仙人安期.羡门之属,黄金可成,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武帝宠信欒大,拜為五利将军,欒大常羽衣,夜祠欲以下神,欒大佩六印,贵振天下,而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扼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史记.孝武本记》后来欒大以方术不验被诛。又有齐人公孙卿,為武帝至东莱山候神。这时武帝令入海求神仙的方士达数千人,復遣方士求神怪採芝药以千计。公孙卿还说仙人好楼居,武帝令长安作蜚廉桂观,甘泉作益延寿观,使公孙卿设具而候神人。一概终无所验,武帝始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自元光二年(前一叁叁年)遣方士求神仙,到征和四年(前八九年)才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中间经过四十五年之久,此时汉武帝已六十八岁。他曾对群臣自嘆曰:向时愚惑,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资治通鉴》卷廿二《汉纪十四》)
  《汉书.艺文誌》对神仙及专务神仙术的方士,作了一段评论: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生死之域,而无怵惕于眠胸中。然而或者专以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為多,非圣王之所以数也。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
  总之,方仙道所信奉的神仙说,也就是以后道教的最基本的信仰与特徵,方士们所行之术,如人主微行方.祠灶.谷道.却老方.求仙术.候神.望气.导引.祠泰一.夜祀下神方.斗旗方.按摩方.芝菌方.重道延命方.烧炼等等,也都是后来道教所信行的道术。道教源出神仙家,方仙道為道教前身,这是歷史事实。
  由於方仙道方术不骤,受到社会的攻击,信仰和专务神仙说与方术的人,便不得不改弦更张。这就使神仙家有所分派,同源而异说,一派是仿效驺衍的方仙道,另一派是继起依附黄老之学的黄老道。
第叁节:两汉之黄老道
  西汉初期,文帝景帝两代(前一七九至前一四一年)皆以黄老道清静之术治天下。《史记.儒林列传》中说:   ……乃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竇太后又好黄老之术。
《史记.外戚世家》中说:   竇太后好黄帝.老子之学,帝及太子.诸竇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据太史公司马谈谓,黄老之学系出河上丈人。
《史记.乐毅列传》中说:   ……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学.显闻于齐,称贤师。太史公曰: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為曹相国师。
西汉初,曹参相齐,其治要用黄老术,并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参為汉国相,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修息无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陈平.竇太后等多喜黄老,因而黄老之学,蔚然而兴。不过那时的所谓黄老之术,乃是专就国家政治而言。神仙家与黄老学说在性质上本不相同。黄老学说尚未与神仙家发生关係,这是在概念上必须弄清楚的。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他是既崇尚儒术,又崇信神仙。这时儒家出现宗教化趋向,讖纬学说也就随之兴起。神仙家在当时情况下,欲拢脱方仙道的声名狼籍,更须要建立新的神学体系。受儒家尊崇尧舜.神化孔子的啟示,神仙家便效法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的方式,与当时在社会有影响的黄老之学相结合,况且黄老学说也确有可供神仙家发挥的神秘内容。神仙家尊崇黄老,更觉得黄帝.老子的地位声望都高於尧舜.孔子,既可以歷史上庄严的神圣人物来尊高其教,又可以其学说阐发其教。神仙家开始是推崇黄帝,继之才尊崇老子,汉武帝以后逐渐形成為具有宗教色彩的黄老道。
  汉武帝即位廿八年,汾阳巫人於土中得宝鼎献於帝,方士们遂谓黄帝当年亦得宝鼎,广事封禪,常与神会;又言黄帝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又言黄帝且战且学仙,百餘岁然后得与神通,最后骑龙上天。《资治通鉴.汉纪十二》中说:   元鼎四年(前一一叁年)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宝鼎,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凡叁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因嬖人奏之,上大悦,召问,卿对曰:受此书申公,申公曰:汉兴復当黄帝之时,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黄帝接万灵明庭。明庭者,甘泉也。黄帝採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与群臣后宫七十餘人俱登天。于是天子曰:嗟乎;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如脱履耳。
《史记.孝武本记》记载:
  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与神通,欲放黄帝以尝接神仙人蓬莱士,高世比德于九皇,而颇採儒术以文之。
从此以后,宣扬神仙之说,皆托名於黄帝,而老子乃属道家。淮南王刘安(汉武帝之叔)虽喜神仙,但他所着《淮南子》亦未将道家与神仙家混為一谈。《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说:
  淮南王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眾,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餘万言。
《中篇》即《枕中鸿宝苑秘书》言神仙方术,是专论神仙方术的最早着作,但这仍不能说是宗教经典,因為没有神授立教的说法,也没有后来道教的那一套符籙讖仪;且老子其人虽已被神秘化,但还未被尊為天神。据《后汉书.楚王英》记载:   英晚节更喜黄老,学為浮屠(佛陀),斋戒祭祀。
  汉明帝永平八年(六五年)给楚王英詔书说:   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叁月,与神為誓。
此时的所谓黄老,与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在性质上就大不相同。后者已经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了。汉桓帝时代(一四七至一六七年)老子已被尊為天神而享祭祀。《后汉书.桓帝纪》记载:延熹八年(一六五年)两次派人苦县祠老子,次年又祠老子於濯龙宫。《后汉书.祭祀誌》中说:   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延熹九年亲祠老子於濯龙,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也。
《后汉书.王涣传》谓桓帝信仰黄老道,悉毁诸房祠,黄老道的名称始见於此。黄老之学也在此时正式发展為黄老道。《隶释》卷叁有延熹八年的《边韶老子铭》其中谓,当时信道者引用老子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不自生也和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的话,说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以叁光為终始,观天作讖,降升斗星.随日变化.与时消息.规矩叁光.四灵在傍;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变世,自羲农以来,世為圣者作师。将老子神化。后汉王阜《老子圣母碑》说:   老子者道也。乃生於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独之未分。
将老子说成了道的化身,又《后汉书.襄楷传》上桓帝书中说:或言老子入夷而化胡。这都说明,老子已是天神,与佛陀同受崇拜。从此没落的方仙道经过两汉的逐渐改变,以黄老道的名号而復更兴,至东汉而广為流传。《后汉书.皇甫嵩传》:   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
  黄老道所尊崇的黄帝.老子,也是后来道教所信仰的至尊之神。我认為黄老道是神仙家吸取黄老之学,撰作宗教理论体系的酝酿阶段。方仙道以游售方术為主,而黄老道则不仅讲术,而且也弘扬修道养寿了。

结语
  殷商之鬼神崇拜.战国末兴起的方仙道.两汉末之黄老道,乃是道教信仰的渊源。万变不离其宗,管道教的形成及其发展发生何种形态上的变化,都无不是源本于上述叁者演变而来。鬼道.方仙道.黄老道乃是道教的母体。

第二章:道教的形成
  前章所述的道教起源,商周时化的崇拜鬼神.巫祝之事占卜与祭祀,战国秦汉时代方士之寻神山.求仙药,两汉黄老道之神化黄帝.老子,虽尚非正式道教,但后来的道教却是由这些因素演变而成,故依次论述,以见我国道教的思想基础及其在歷史上逐渐发展的过程。前章已讲到秦汉时代方仙道之没落及黄惠道之兴起。继黄老道而兴起的则是太平道及五斗米道。

第一节:甘忠可与《包元太平经》
  汉成帝时(前卅二至前七年),帝颇好祭祀鬼神及方术,幻想借天威以维持其统治并得后嗣。方士齐人甘忠可将黄老道与儒家讖纬学说的具体内容相结合,造作了《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汉书.李寻传》记载:    初成帝时,齐人甘忠可作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以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
  所谓赤精子,即神仙家所称的仙人寧封子,所谓赤精子下教之道,即甘忠可所鼓吹的可以使国家致太平之道。因汉家自认属火德,甘忠可假託赤精子授道,是有意取悦于帝王,以為较易為帝王所接受。《包元太平经》虽以亡佚,但我们可以从《汉书-李寻传》等史料找到其主要内容的痕。甘忠可鼓吹的太平道。 
  一. 是造作赤精子之讖,宣扬汉主火德;   二. 是尊天地,重阴阳,敬四时,严月令;   叁. 是仰视天文,俯察地理,观日月消息,候星宸行伍.揆山川变动,参人们繇俗,以制法度.考祸福。举错悖逆,咎败将至,徵兆為之先见。     四. 是漏刻以百二十為度。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这均与儒家讖纬说基本一致。《包元太平经》以包元為经名,其源出《春秋.元命苞》:   元气之苞含,所以含精藏云,故触石而出,圣人一其德者循其彻,长生久视。
  故甘忠可所开创的原始太平道,其特点便是神仙说与儒家讖絳说相结合,思想内容便不只是追求长生登仙,而是议论朝政,幻想天下太平,永固汉室之统治。甘忠可以此道教重平夏贺良.容丘丁广世.东郡郭昌等。由于中垒校尉刘向弹劾甘忠可假鬼神罔上惑众。故甘忠可终因语涉朝政而招致伏诛。《包元太平经》也就被禁止流传。但甘忠可的弟子夏贺良等仍隐密传授。汉哀帝即位后(前六至前一年),夏贺良等曾一度受宠信。据《汉书李寻传》记载:汉哀帝下詔:   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将)元年,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為度,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后来汉哀帝觉察夏贺良等其言亡验,是执左道.乱朝政.倾覆国家,诬罔主上,不道,夏贺良被诛,李寻及解光被徙敦煌郡。
  在成帝.哀帝时,甘忠可之道的信奉者,在朝显贵便颇多,声势也不小,其在野信徒亦必更多,故夏贺良.李寻被诛杀.流放,并不等於此道便归湮没,其实《包元太平经》仍在民间隐密流传。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篇》中便着有《包元经》,可能便是《包元太平经》之传本或残存本。汉传本经信徒们不断增补扩充,到汉顺帝时(一二六至一四四年)便已经于吉集成一百七十卷的《太平经青领书》。现存《太平经》中推阴阳.言灾异.论道德.谈天讖的部分,可能是《包元太平经》保留下来的。
  汉成帝.哀帝时,方士十分活跃,既有以赤精子之道流传于朝庭者,亦有以西王母籙流传于民间者,这些宗教热潮,当时均受到明智者之反对。如《汉书.郊祀誌》记载:   成帝末年颇好鬼神,亦以无继嗣故,多上书言祭祀方术者,皆得待詔,祠祭上林苑中长安城旁,费用甚多……。谷永说上曰:臣闻明于天地之性,不可或以神怪;知万物之情,不可罔以非类。诸背仁义之正道,不遵《五经》之法言,而盛称奇怪鬼神,广崇祭祀之方,求报无福之祠,及言世有仙人,服不终之药,遥兴轻举,登遐倒景,览观县圃,浮游蓬莱,耕耘五德,朝种暮获,与山石无极,黄治变化,坚冰淖溺,化色五仓之术者,皆奸人惑眾,挟左道,怀诈偽,以欺罔世主。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繫风捕景,终不可得。是以明王拒而不听,圣人绝而不语。昔周史萇弘以鬼神之术辅尊灵王会朝诸侯,而周室愈微,诸侯愈叛。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师,而兵挫地削,身辱国危。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于神仙之道,遣徐福.韩终之属,多童男童女入海求神採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汉兴,新垣平.齐人少翁.公孙卿.欒大等,皆以仙人黄治祭祠事鬼使物入海求神採药贵幸,……元鼎.元封之际,燕齐之间方士瞋目扼掔,言有神仙祭祀致福者以万数。其后,平等皆以术窃诈得,诛夷伏辜。至初元中,有天渊玉女.巨鹿神人.轑阳侯师张宗等之方士,纷纷復起。夫周秦之末,叁五之隆,已尝专意   散财,厚爵禄,竦精神,举天下以求之矣。旷日经年,靡有毫氂之验足以揆今。经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惟曰不享。《论语》说曰:子不语怪神。唯陛下  拒绝此类,毋令奸人有以窥朝者。……
  《资治通鉴.汉纪廿六》记载:   哀帝建平四年,关东民无故惊走,持稿或掫一枚,转相付与,曰行西王母筹第二节:于吉与《太平经青领书》之出现
  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   初,顺帝时,琅琊宫崇诣闕,上其师于吉於曲泉水上所得神书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号《太平青领书》。
  唐章怀太子李贤注曰:   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
  史籍及道书中,关於《太平经》的出现,还有多处有所记述,如:   汉牟子《理惑论》谓:《神书》百七十卷。(见《弘明集》卷一)
  晋葛洪《神仙传》谓:汉元帝时,嵩随吉於曲阳泉上,遇天仙,授吉青縑朱字《太平经》十部。吉行之得道,以付嵩。
  晋虞喜《誌林》谓:顺帝时,琅琊宫崇诣闕上师于吉所得神书於曲阳泉上,白素朱介,号《太平青领书》,凡百餘卷。
  唐人撰述《太平经復文序》:皇天金闕后圣太平帝君……垂謨作典,预令下教,故作《太平復文》。先传上相青童君,传上宰西域王君,王君传弟子帛和,帛和传弟子干君。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序》:昔周之末,赧王之时,始出太平之道,太清之教。老君至琅琊,授道於干君。……又传《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甲乙十部。
  宋谢守灝《混元圣纪》卷一:汉成帝河平二年甲午,老君降於琅琊曲阳渊,授于吉《太平经》。
  宋贾善翔《犹龙传序》:孝成时,授于吉《太平经》。
  由於《太平经》传世较早,流传区域较广,又是长期在民间隐密传播,所以传闻.记述不免有异。且宗教经典大都托言神授,后来道书又復竞為渲染,以神其说,故关於《太平经》的始现时间,有说周赧王时,有说汉元帝时,有说汉成帝时,有说汉顺帝时。《太平经》出自于吉是史籍及道书基本上相同的说法。所谓千室.干君,也都是寓指于吉。于吉这位神秘人物究竟是何时人呢?
  范曄《后汉书.襄楷传》说:于吉是汉顺帝时琅琊宫崇(嵩)的老师;《叁国誌.孙策传》注引《江表传》中说:于吉在汉献帝时為孙策所杀,原文如下:
  关於《太平青领书》的内容。《后汉书.襄楷传》中说:   时有道士琅琊于吉,先寓居柀Ψ剑鶃韰牵畷唇窠K吴县和浙江会稽县),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策尝於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画之,名為仙人鏵.趋度门下,诸将宾客叁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策即下令收之。诸事之者,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救之。母谓策曰:于先生亦助军助福,医护将士,不可杀之。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人心,远使诸将不復相愿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诸将復连名通白事,陈乞之。策曰:此子已在鬼籙,勿復费纸笔也;即催斩之,悬首於市。诸事之者尚不谓其死,而云尸解焉,復祭祀求福。
  这样,于吉便是汉顺帝至汉献帝时人。有人怀疑于吉能活这麼久?因于吉在顺帝时已為人师,到汉献帝建安五年(二00年)被杀,死时至少已有一百多岁。如不是这样,则真于吉早死,孙策所杀者乃冒名之假于吉。考晋代虞喜《誌林》所述于吉被杀事,顺帝至建安中五六十岁,于吉是时已近百岁,年在耄悼,礼不加刑,……吉罪不及死,而暴加酷刑,是乃谬诛,非所以為美也《叁国誌.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虞喜是西晋与柀x之间的人,距于吉死时不过一百多年,他作《誌林》时,六朝刘宋时(四二0至四七九年)人范曄尚未出生,《后汉书》当然更未出世,按虞喜乃晋朝博学者,《誌林》所言必是另有所据,我觉得虞喜所述是可信的.这就是说.肯定于吉乃汉顺帝至汉献帝建安五年前人。至于有的道书说他是汉元帝.成帝甚至是周赧王或更早时人,夸张于吉活了二百多岁,甚至五百多岁,这显然纯属神化于吉,不足為据.
  我们再从现存《太平经》的内容看,《太平经》多处宣扬火精道德之君,按汉代朝庭自称汉属火德,故《太平经》当為汉代之作。又《太平经》所评议之时弊,大都為柀h之朝野情况,比如影射评击外戚.宦臣之擅权误国,帝王无道而绝嗣,兵病水火為灾,人民生活苦难等等,都系柀h景象。因此《后汉书.襄楷传》所说《太平青领书》《太平经》始现于柀h顺帝时,出自于吉之手,是确切的。
  关於《太平青领书》的内容《后汉书.襄楷传》中说:   前者宫崇所献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其文易晓参同经典。而顺帝不行,故国輒不兴。
又说:   ……号《太平青领书》。其言以阴阳為家,而多巫覡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
这个介绍,大体上是中肯的。我们细读现存《太平经》(近人王明着有《太平经合校》),不难看出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既有被压迫者的嘆息,也有被压迫者对现实的愤怒抗议,既有对实际上解救感到绝望的悲嘆,又有追寻精神安慰及对理想的憧憬;既有对天神的祈求与恐惧,也有对帝王的屈从及献諛。摒除其宗教义意,可以看出它的内容在实侃ι鲜菍Ξ敃r百姓生活状况的曲折反映。
  由於《太平经》与早期道教关係至為密切,故笔者将在后文中用专节来谈《太平经》的内容及其与早期道教的关係;并以《太平经》為依据来试述早期道教的信仰与特点。这裡暂置不述。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太平青领书》是甘忠可《包元太平经》的传本或残本,经过信徒们的不断增补扩充,到汉顺帝时由于吉纂集而成的,于吉是甘忠可的后继者和发扬者。《太平青领书》脱胎于《包元太平经》赤精子之道与太平道是一脉相承下来的呢?从宗教信仰看:甘忠可尊奉天帝及真人赤精子(寧封子),属黄老道,《后汉书.皇甫嵩传》谓信奉《太平经》的张角亦奉事黄老道,显然甘忠可.于吉同是黄老道的信奉者。从思想内容上看:甘忠可造作赤精子之讖:言汉主火德,于吉《太平经》也是宣称汉统治者為火德之君,甘忠可相信天人感应说,认為天将赐福降灾,必以天文.地理.祥瑞.灾异之徵兆,给人们以预示或警告,《太平经》也是宣扬天与人有着相感应的关係。甘忠可倡导以阴阳五行历象推测灾异,以及兴国广嗣之术,《太平经》也是主张奉天地.顺五行,并说有兴国之嗣之术。甘忠可提倡漏刻百二十為度,《太平经》也认為漏刻应不失分銖,否则坐罪不一。甘忠可《包元太平经》用包元名经,认為元气包裹天地,《太平经《也倡元气包裹天地之说。从传抽播的区域看:造作《包元太平经》的甘忠可是齐人,西汉时齐是即今之临淄一带;其信徒夏贺良,重平人,西汉时重平属幽州勃海郡;丁广世是容丘人,西汉时容丘属青州柀?ぃ还菛│郡人,西汉时柀榍嘀輺│郡,即今濮阳一带;李寻是平原人,西汉时平原属青州平原郡。得神书的于吉是北海人,柀h时北海国与齐国是相邻郡国;宫崇是琅琊人,柀h时琅琊属琅琊国。这些地方,都在燕 齐境内。自战国至秦汉,燕齐一带多方士.神仙家,方仙道.黄老道在这一带绵绵相传,到甘忠可演变為原始太平道。故从《包元太平经》到《太平青领书》,乃是原始太平道在这一带民间长期传播.逐渐发展的结果,后者原本於前者。从上述各方面的考察,我以為《太平经》脱胎於《包元太平经》;《太平经》一百七十卷是经于吉匯集民间各种不同传本编纂而成;《太平经》的行世,即太平道的完成与行世;实际上《太平经》的出现与传播,即标誌着道教的形成。
第叁节:张道陵与五斗米道
  与于吉传播太平青领道同时,在巴蜀一带有张道陵所创立的五斗米道兴起。太平青领道与五斗米道两者,实同源於黄老道。,皆尊崇黄帝.老子并以神仙崇拜及方术為教义特徵,不过后者由于创始巫覡盛行的地域,与巫道有所融合,故更重醮事章符,亦更多巫覡之术。
  《后汉书.刘焉传》记载:   张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輒出五斗米,故谓之米贼。陵传衡,衡传于鲁。
  关於汉顺帝时(一二六至一四四年)张道陵于鵠鸣山创五斗米道的史实,在《后汉书》.《魏书.释老誌》.《华阳国誌》及道书中均有记载,故古籍虽乏专文论述,亦足证相传不讹。
  关於五斗米道与巫道的关係问题,据《后汉书.孝灵帝纪》记载:中平元年……秋七月,巴郡巫人张修反注:刘艾纪曰:时巴郡巫人张修,疗病,愈者雇以米五斗,号曰五斗米师。又《叁国誌.张鲁传》注引《典略》曰:光和中,柀Ψ接袕埥牵瑵h中有张修。……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据此,知巴郡巫人张修亦修五斗米道。按《云笈七籤》卷廿八谓:谨按张天师《廿四治图》云:太上以汉安二年(一四叁年)正月七日中时下廿四治。其廿四治分布於益州,远及於长安,是张道陵在日,五斗米道已传播於巴郡。张修,巴郡人,為五斗米道,自然是张道陵之同道。张修系巫人,可见张道陵之五斗米道与巫鬼有密切关係。又据北周甄鸞《笑道论.戒木枯死廿二》谓:   又按叁张之术,畏鬼科曰:左佩太极章,右佩昆吾铁,指日则停空,拟鬼千里血。又造黄神越章杀鬼,朱章杀人。或為涂炭斋者,黄土泥面,驴辗泥中,悬头着柱,打拍使熟。
又谓:   今观其文,词义无取,有同巫侣解奏之曲,何期大道若此。
北周《笑道论》所说的巫术,南朝刘宋时之着名道士陆修静犹行之。由此可以推知巴郡之五斗米道巫术淫祀必更盛行。再看明《正统道藏》所收张道陵着述,皆近巫覡。可见张道陵五斗米道乃是黄老道与巫道相融合的宗教。汉末的五斗米道,即后世之天师道与正一道,绵延承袭,至今仍保存符章醮仪及降妖驱邪的巫覡之风。
  要考察张道陵初创五斗米道的教理教义,我们当然要依据有关史籍及道书中所记载的张道陵着述。可是信徒们為了自尊其教.自文其教,往往托神造作,夸饰不实,这就不免使人產生难以考究清楚的感觉。虽然如此,但大体情况还是有据可查的。
《魏书.释老誌》记载:   张陵受道於鵠鸣,因传《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其书多有禁秘,非其徒,不得輒观。至于化金销玉,行符敕水,奇方妙术,万等千条,上云羽化飞天,次称消灾灭祸……。
《法苑珠林》六十九条:   后汉时张道陵造《灵宝经》及章醮等道书廿四卷(《太平广记》引《神仙传》作篇)。
《云笈七籤》卷六:   汉末,有天师张道陵精思西山,太上亲降,汉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叁天正法,命為天师;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经》.叁业六通之诀,重為叁天法师正一真人。
后世踵事增华,托出於陵之道书甚多,但张道陵当时所持有者,可能只是《老子五千言》.《太平洞极经》.《天官章本》及醮事章符.正一盟威之道.叁天正法.黄书等。其所行教义的主要内容,道书有如下记述: 陆修静《道门科略》续:   太上……授天师正一盟威之道,禁戒科律,检示万民逆顺祸福功过,令知好恶。置二十四治,叁十六靖庐,内外道士二千四百人。下千二百官,章文万通,诛符伐庙,杀鬼生人,荡涤宇宙,明正叁五,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罢诸禁心清约治民,神不饮食,师不受钱。使民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佐时理化,助国扶命……民人五腊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灶。自此而外,不得有所祭。……若疾病之人,不胜汤药针炙,惟服符饮水,及首生年以来所犯罪过,罪应死者皆為原赦。积疾困病,莫不生全。
《叁天内解经》卷上谓:   汉宣帝永寿叁年……与天地水官太岁将军共约永用叁天正法:不得禁固天民,民不妄淫祀他鬼神,使鬼不饮食,师不受钱,不得淫盗,治病疗疾,不得饮酒食肉,民人唯听五腊吉日祠家亲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灶,自非叁天正法诸天真道,皆為故气。疾病者但令从年七岁有识以来首谢所犯罪过,立诸道仪章符救疗,久病困疾医所不能治者,归首则差。立廿四治,置男女官祭酒,统领叁天正法,化民受户,以五斗米為信……。
陆修静《道门科略》盟威清约之正教注:   盟威法,师不受钱,神不饮食,谓之清约。治病不针炙汤药,惟服符水首罪,改行章奏而已。居宅安冢,移徒动止,百事不卜日问时,任心而行,无所避就,谓之约。千精万灵,一切神衹,皆所废弃,临奉老君叁师,谓之正教。
葛洪《神仙传.张道陵》谓:   陵与弟子入蜀,住鵠鸣山,得正一盟威之道,能治病,百姓奉之為师。弟子户至数万,即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长官。并立条制,使诸弟子随事输出米绢器物纸笔樵薪等。领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陵又欲以廉耻治人,不喜施刑罚,使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以来所犯之罪,乃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復犯法,当以身死為约。
据此再参阅《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及《叁国誌.张鲁传》所述张道陵孙张鲁推广五斗米道的作為,则可归纳张道陵初创五斗米道的教义教规為:诵习五千文;不妄祀;有罪首过;符水治病;用章表与鬼神誓约;修路;行黄赤 之道(即男女和合之法);立廿四治,置祭酒;收信米五斗。这些统称為叁天 正法。五斗米道认為一切灾害疾病,皆由精鬼作祟,须乞天官救治;求雨.请晴.却虫.断瘟疫.保胎.催生.保婴.乞子……等,道民皆要诣天师治,请祭酒用奏章.符籙通神,祈求消灾降福,故五斗米道特重盟威之道及正一章符。
  五斗米道已形成庞大的道教团体,有其独特的组织体系。初建廿四治.应天廿四节气,继增為廿八治,合廿八宿。《云笈七籤》卷廿八《廿四治》记载:
   上八治:第一阳平治,治在蜀郡彭州九陇县。       :第二鹿堂山治,治在汉州绵竹县。       :第叁鹤鸣山上治,治在其上青城天国山。       :第四漓沅山治,治在彭州九陇县与鹿堂山相连。       :第五葛山治,治在彭州九陇县与漓沅山相连。       :第六庚除山治,治在广汉郡绵竹县西。       :第七秦中治,治在广汉郡德阳县柀Α?      :第八真多治,治在怀安郡金堂县。    中八治:第一昌利治,治在怀安郡金堂县柀Α?      :第二隶上治,治在广汉郡德阳县柀Α?      :第叁涌泉山神治,治在遂寧郡小汉县。       :第四稠治,治在犍為郡新津县。       :第五北平治,治在眉州彭山县。       :第六本竹治,治在蜀州新津县。       :第七蒙秦治,治在越巂郡台登县。       :第八平盖治,治在蜀州新津县。    下八治:第一云台山治,治在巴西郡阎州苍溪县柀Α?      :第二濜口治,治在汉中郡江阳县。       :第叁后城山治,治汉州什邡县。       :第四公慕治,治在汉州什邡县       :第五平冈治,治在蜀州新津县。       :第六主簿山治,治在邛州蒲江县界。       :第七玉局治,治在成都南门内。       :第八北邙山治,治在柀Χ悸尻柨h。
  张道陵於廿四治外,后来又加冈氐治.白石治.钟茂治.具山治.此四治在京师(洛阳)柀Ρ保希慰谒闹危矠樨グ酥危蠎グ怂蕖?
  所谓治,或称庐,或称靖,或称静室,即致诚请祷之所。以后靖.治有所区别,民家曰靖,祭酒住所曰治。祭酒即头目,《叁国誌.魏誌.张鲁传》谓:各领部眾為治头大祭酒。治,也就是当时五斗米道分布于各地的据点,这个据点就是教区中心。
  五斗米道各治皆置职,陆修静《道门科略》谓:天师治置职,犹阳官郡县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编户着籍,各有所属。其职称有:正治.内治称治头祭酒,别治称主,还有将军.校尉.主簿.领神.监神.督察.功曹.书吏.从事.仙官 等等。祭酒之官,父死子嗣。
  各治的活动,主要有付天仓及叁会。《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引《太真科》谓:   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和五行之气。家口命籍,繫之於米。年年依会,十月一日同集天师治,付天仓,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铹γ裢鶃碇ΑM鶃碇瞬谎b粮也。
付天仓,即奉道者於十月一日向天师.祭酒交纳信米五斗。所谓叁会,即奉道者一年有叁次朝会天师治。正月五日為上会,又称举迁赏会;七月七日為中会,又称庆 生会;十月五日為下会,又称建功会。陆修静《道门科略》谓:   令正月五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叁会。民各投集本治。师当改治录籍,落死上生,隐实口数,正定名簿。叁申五令,令民知之。其日天哉地神咸会师治,对校文书。师民皆当清静肃然,不得饮酒食肉,喧哗言笑。会竟,民还家,当以闻禁威仪,教敕大小,务共奉行。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引《太真科》谓:   十月五日清旦,朝会天师治,列行集入治堂前,北向,俱拜伏地,听堂上主者宣令科戒。……十月五日言上生籍;七月七日中会,度生命籍,考进中外法气合会之功;正月五日眾官举迁次会,劝赏迁职。
又见《赤松子章历》卷二:   叁会日,正月五日上会,七月七日中会,十月五日下会。右此日宣上章言功。….其日天帝一切大圣俱下,同会治堂,分形布影。……此日上章受度 法籙,男女行德施功,消灾散祸,悉不禁制。
又见《犹龙传.度汉天师篇》引《旨要妙经》:   又叁会日,以正月五日名举迁赏会,七月七日名庆生中会,十月五日名建功大会。此叁会日。叁官考核功过,受符籙契令经法者,宣依日斋戒,呈章赏会,以祈景福。
  五斗米道各治的活动,还有宣行道法.设厨会(又称饭贤).授籙。所谓宣行道法,即為病者请祷,或為道民向天神上奏章,祈恩求福。所谓设厨会,即道民求福愿厨,设厨会求愿收福,為病者设厨会求度,道民犯科法,设厨会解散,為亡人设厨会解罪过,厨会请客人数不等,客人為主人祈福。所谓授籙,即凡道民要接受护身符及叁戒,然后由师授籙,认為各籙皆有神灵,可以治精鬼,消灭灾祸;另则為授黄老赤籙(即行气导引房中之法)以修长生。
  综合而论,张道陵初创的五斗米道,不仅已有经典.醮仪.科戒,而且已是信徒遍布巴蜀,影响远及洛阳的有组织的宗教团体了。
结语
  西汉成帝时(前卅二至前七年),齐人甘忠可造作《包元太平经》,传播赤精子之道,开太平道之先河。汉顺帝时(西元一二六至一四四年),于吉纂集《太平青领书》一百七十卷,此经的行世,实际即标誌道教的行世,但以于吉為孙策所杀,且太平青领道尚未形成宗教组织,故于吉不被认為是创教者。尔后张角的太平道声势浩大,但因黄巾起义失败,张角被戳尸,太平道亦受到打击,不能公关传播,故张角六不能得到创教者的声誉。而张道陵不仅有经典.醮仪.规戒.庞大的宗教组织;而且由於他的孙子张鲁后来雄据汉中二十餘年,在民间影响颇大,张鲁后又归顺曹魏,得封万户侯,使张道陵的声誉与影响俱过於甘忠可.于吉等。故后世论及道教的创教者,自然都认為是柀h的张道陵了。至此始形成史称之道教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