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字号:孔丘,字仲尼
生 卒 年:公元前551~前479年
出 生 地: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 理 想:“天下大同”
著 作:《论语》
特 长:教育、六艺
偶 像:周公
历史评价
以仁爱、礼义为本,建立了儒家学派,中国历史上谁也没有他那样对两千年的社会和思想产生巨大深刻的影响。
一生成就
孔丘20岁左右,在季氏门下做了两次小官,一次是委吏,主管仓库;还一次是司职吏,主管牛羊喂养、繁殖。这两次做官,地位相当卑微,但他还是很认真地把仓库管理得井井有条,把牛羊喂得又肥又壮。
鲁定公八年,孔丘被任命为中都宰,这是掌管国家都城的长官,多年的期盼,他终于第一次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为官一年,不仅国都安宁,而且四方的诸侯国都竞相学习、仿效。一年后,他由中都宰升任司空,掌管工程与手工制造。再升任大司寇,掌管国家刑狱。
定公十年,孔丘随同定公参加了齐鲁两国的夹谷之会。定公十四年,他任大司寇并代理相事,是仕途上最辉煌的时候,参与主持治理国家才三个月,商人诚信,男女有别,道不拾遗。
但是,孔子所处时代的那些君主只对称霸感兴趣,对孔子的“仁义”理论不会真正实行,自然也不可能真的重用孔子。这位充满理想和抱负的思想家最终认识到:也许收徒传播自己的思想更能对这个社会有所改变和裨益。孔子的最大成就之一也恰恰体现在教育方面。
他三十岁左右开始收授弟子,是他开拓了私人兴教授业的道路,也许是从这时起,他被弟子们称为孔子。他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宗旨,只要给他送上一束干肉做学费,不管什么人他都一视同仁地传教。他以《诗》、《书》以及礼、乐、射、御、书、数为具体的教学内容,这些又与文、行、忠、信相辅而行。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做人。而做人的关键是要具备爱心。这在血缘关系表现为孝悌,在血缘关系外表现为仁爱之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有敬父母爱兄弟之心,才会有敬君爱长之心,做到事君就像侍奉父亲一样。而统治者也应该从爱心出发,为政从德或者克已复礼,才能有“天下归仁”的社会局面。在道德修养还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学文。这样,孔丘以道德作为媒介,把自己的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他因材施教,强调学习与思考结合,启发式的教学和弟子积极领悟结合。
在他晚年的那些日子里,他仍不断地从事教育事业。弟子相随,他一日都未忘给予教诲。孔子收弟子三千,精通六艺的有72人,他能够因材施教,注重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教育学生,直到今天,我们仍能从《论语》中看到孔子传道授业、教育学生时的风采,他是真正伟大和优秀的教育家。
晚年的孔子把剩余的时间集中于他一直都在进行的文化教育事业上,并对古代的文化遗产进行整理。相传《诗》、《书》、《礼》、《易》、《乐》、《春秋》都是他整理的,并把它们作为基本的教材,在教学的过程中传播和保存了古代的珍贵文学遗产。
孔丘有相当深厚的音乐素养,他十分重视音乐,认为音乐有教化作用。他正《雅》、《颂》之乐,使其各得其所。同时他对《风》诗也进行过整理。
孔子的成就还体现在他的思想方面。在政治上他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以礼制建立一个严格有序的社会。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和主导精神,其内容非常广泛,体现在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约束自己的行为,以礼为行为规范就是仁了。这里,礼是人们行为的外在标准,仁是内在的主观意识。礼乐的内容和实质又由仁来充实和决定,原有的礼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孔子又提出“仁者爱人”,仁者要对世人有同情心,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他又把这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原则概括为“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要追求实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去实现。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强加于人。这种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从仁爱的精神出发,孔子在伦理上始终主张以道德为中心,在政治生活中也要贯彻道德的原则,使政治行为道德化。在他看来刑罚可以使人畏惧而不敢犯法,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犯罪动机,只有用德和礼对人民进行感化和引导,提高人民的道德意识才能使社会长期稳定。而以德治国的根本保证是统治者必须成为道德的楷模,以自己的道德风范来影响和教育人民。孔子反对暴政,反对滥用民力,希望君主能够“惠民”、“爱民”。
孔子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他在道德修养上有很多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为有仁德的人主要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为人应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自己有德行,就不要老去担心别人是否赏识和理解自己。君子要安贫乐道,舍身取义。孔子还提倡自我反省式的修身养性之法。
孔子以仁爱、礼义为根本,建立了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儒家学派,从此,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了它,直至今天。
生活速写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在位已是22年,在邹邑昌平乡(今山东泗水县东南),年迈的叔梁纥在泥丘求子后果然与颜氏女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呱呱降生的时候,头顶中凹而四周隆起像山丘。叔梁纥十分高兴,暗暗感谢神灵,很有意味地给儿子取名为丘,取字为仲尼。这就是深刻影响了世界和中国的大圣人——孔子。
和大多数人类伟大的哲人一样,孔丘晚年比他中年有更多的人生悲哀,69岁时,儿子孔鲤死去。71岁时,他最赏识的学生颜渊死去。72岁时,勇敢刚直的子路在卫国内乱中被人砍成了肉酱。尽管孔丘认为自己到了从心所欲,行为不超越道德规范的年龄,但少而壮者死了,老而衰者活着,不能不增添他晚景的悲凉;心中理想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差距又使他感到人生的失落。子路死后,孔丘病倒了,子贡去看望他,他正拄着拐杖在门口缓缓而行,见到子贡感伤地说:“赐啊!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于是长叹一声,低声唱道:“太山崩坏啊!梁柱折断啊!哲人萎枯啊!”随着歌声泪流满面,7天以后就告别人世。这是鲁哀公十六年4月,孔丘享年73岁。中国文明史上最亮的一颗巨星就此陨落。
生前他汲汲追求而郁郁不得志,死后他当之无愧地受到后人的尊敬。汉平帝追封他为哀成宣尼公,唐玄宗追谥他为文宣王,元成宗加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他的学说在西汉武帝时代就被定为享有独尊地位的国教,清圣祖为他亲笔题书:万世师表。学者、百姓莫不尊他为孔圣人。他必将永远受到世人的敬仰和纪念。
传世佳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名人年谱
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于邹邑昌平乡(今山东泗水县东南)。
鲁定公八年,孔丘被任命为中都宰。
鲁定公十四年,任大司寇并代理相事,是仕途上最辉煌的时候。
鲁哀公十六年4月(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于鲁国,享年73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